華夏文明:中國古建築(二)

2013年09月05日 13:11     評論»

中國建築的立面造型

中國建築的立面造型十分注重陰陽虛實的相映互補。關於構圖造型的陰陽變化相和,清代繪畫理論家丁桌論曰:「凡天下之事事物物,總不外乎陰陽。以光而論,明曰陽,暗曰陰;以宇舍而論,外曰陽,內曰陰;以物而論,高曰陽,低曰陰;以培樓而論,曰陽,凹曰陰。……惟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筆實中之虛,虛中之實,虛者從有至無,渲染是也;實者著跡見痕,實染是也。虛乃陽之表,實即陰之里,故高低凸凹,全憑虛實。」

就建築立面的構圖原則而言,同樣表現了上述高低凹凸,明暗虛實的陰陽變化與相和。傳統建築的基本立面構圖是三段式的,底部為台座或台基,中段為柱子加出挑屋檐的斗拱,頂段便是頗有民族特色的大屋頂。這一形象本身就表現出虛實有規律的變化。台基實體一塊為陽,柱子加斗拱較虛透細巧為陰,大屋頂龐大如蓋又為陽,而這三部分又各有陰陽變化。台基雖實,但常選用白青灰等淺色石砌。如重要建築台基較高,則往往分成數層,並圍上雕刻精細的拱桿(如天壇祈年殿,太和殿的漢白玉台基),以避免其外觀過實而使陽中蘊陰,柱子雖然較虛透,但其剛直有力擎托起大屋頂,且常漆成紅色,斗拱亦作牛腿挑梁形,使其虛中帶實,陰中有陽剛之氣。最為奇妙的是我國古建築的屋頂,如同東方人和西方人的主要差異集中在頭部一樣,屋頂也集中反映出中西建築不同的風神情調。西方建築多圓形,蔥頭形的穹隆頂和三角頂,它們向上凸起,外張感較強,而我國建築的屋頂是微微向上反曲的,形成十分柔和、好看的凹曲線。屋角也經過特殊的藝術處理——誇張地向外捲起,形成優美的飛檐翹角,這樣,儘管碩大的屋頂主要表現出陽剛之美,但它那非幾何性頗具內收感的造型,又帶有飛動,輕巧,跳躍等陰柔美的特徵,達到了以陽帶陰,虛實結合的和諧統一。

古代建築的尺度規模

我國古代建築由於受「陰陽合德」及「中和」思想的影響,在建築體量和尺度上,不存在西方那種超感性的巨大,而是「適形而止」。即房屋不宜建造得過分高大宏敞,只要滿足其功能要求,適宜使用就行了。古籍《詩名物疏》曾對建築的「適形而上」從陰陽觀念上作了說明:「夫高室近陽,廣室近陰,故室適形而止。」這樣建築為了陽剛和陰柔的和諧,便不宜太高,也不宜太廣。儘管有些級別較高,精神功能明顯超過使用功能的建築,必須建得相當宏偉寬敞,但其尺度仍在情理之中,而沒有出現西方的那種超巨大的建築。譬如我國明清兩朝最高級的建築,故宮的太和殿,面闊(長)不過63.96米,進深(寬)也只有37.17米。就其體量而言,是遠遠不及古羅馬的萬神廟或者巴黎的凡爾賽宮的。這並不是我國古代缺乏建造龐大建築的技術能力,而是「適形而止」思想所使然的。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