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中国古建筑(二)

2013年09月05日 13:11     评论»

中国建筑的立面造型

中国建筑的立面造型十分注重阴阳虚实的相映互补。关于构图造型的阴阳变化相和,清代绘画理论家丁桌论曰:“凡天下之事事物物,总不外乎阴阳。以光而论,明曰阳,暗曰阴;以宇舍而论,外曰阳,内曰阴;以物而论,高曰阳,低曰阴;以培楼而论,曰阳,凹曰阴。……惟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笔实中之虚,虚中之实,虚者从有至无,渲染是也;实者着迹见痕,实染是也。虚乃阳之表,实即阴之里,故高低凸凹,全凭虚实。”

就建筑立面的构图原则而言,同样表现了上述高低凹凸,明暗虚实的阴阳变化与相和。传统建筑的基本立面构图是三段式的,底部为台座或台基,中段为柱子加出挑屋檐的斗拱,顶段便是颇有民族特色的大屋顶。这一形象本身就表现出虚实有规律的变化。台基实体一块为阳,柱子加斗拱较虚透细巧为阴,大屋顶庞大如盖又为阳,而这三部分又各有阴阳变化。台基虽实,但常选用白青灰等浅色石砌。如重要建筑台基较高,则往往分成数层,并围上雕刻精细的拱杆(如天坛祈年殿,太和殿的汉白玉台基),以避免其外观过实而使阳中蕴阴,柱子虽然较虚透,但其刚直有力擎托起大屋顶,且常漆成红色,斗拱亦作牛腿挑梁形,使其虚中带实,阴中有阳刚之气。最为奇妙的是我国古建筑的屋顶,如同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头部一样,屋顶也集中反映出中西建筑不同的风神情调。西方建筑多圆形,葱头形的穹隆顶和三角顶,它们向上凸起,外张感较强,而我国建筑的屋顶是微微向上反曲的,形成十分柔和、好看的凹曲线。屋角也经过特殊的艺术处理——夸张地向外卷起,形成优美的飞檐翘角,这样,尽管硕大的屋顶主要表现出阳刚之美,但它那非几何性颇具内收感的造型,又带有飞动,轻巧,跳跃等阴柔美的特征,达到了以阳带阴,虚实结合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的尺度规模

我国古代建筑由于受“阴阳合德”及“中和”思想的影响,在建筑体量和尺度上,不存在西方那种超感性的巨大,而是“适形而止”。即房屋不宜建造得过分高大宏敞,只要满足其功能要求,适宜使用就行了。古籍《诗名物疏》曾对建筑的“适形而上”从阴阳观念上作了说明:“夫高室近阳,广室近阴,故室适形而止。”这样建筑为了阳刚和阴柔的和谐,便不宜太高,也不宜太广。尽管有些级别较高,精神功能明显超过使用功能的建筑,必须建得相当宏伟宽敞,但其尺度仍在情理之中,而没有出现西方的那种超巨大的建筑。譬如我国明清两朝最高级的建筑,故宫的太和殿,面阔(长)不过63.96米,进深(宽)也只有37.17米。就其体量而言,是远远不及古罗马的万神庙或者巴黎的凡尔赛宫的。这并不是我国古代缺乏建造庞大建筑的技术能力,而是“适形而止”思想所使然的。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