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見老子的故事

2019年07月25日 14:41     評論»


圖為國畫《問禮于

公元前518年,中國發生了一件美麗的事情:33歲的孔子專門趕到周天子的首都雒邑——現在的河南洛陽市——拜見了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50多歲的老子。

已經開門辦學的孔子,早就有拜訪老子的願望。課間休息的時候,他多次向自己的學生們的心愿:「你們知道嗎?雒邑有個了不起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陽,還有人叫他『老聃』,我卻尊稱他為『老子』,是個比我博學的人,博古知今。比如說『禮』吧,你們覺得自己的老師已經研究得十分透徹了。其實這個老子知道著更多關於『禮』的知識呢,真想領著你們去向他好好地學習學習!」

有時,孔子還會在講課的時候,就情不自禁地說起雒邑:「那可是我仰慕的周公曾經住過的地方,也是商周以來的禮儀、文物、典籍等薈集之地。那個老子,就是掌管這些書籍與文物的館長與歷史博物院院長。」

從魯國國都曲阜到周天子所在地雒邑有千里之遙,這對於一個並不富裕的老師來說,幾乎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孔子想去朝聖雒邑、拜見老子的願望是那樣的強烈,不僅感動了他的學生們,還讓同學們產生了對於雒邑與老子的嚮往。正好在孔子的學生裏面,有一個貴族出身、名叫南宮敬叔的,實在不忍心看著他的老師日思夜想,便面見魯昭公,建議他資助孔子的學習之旅。魯昭公一聽,高興地說:「這是好事呀,我也聽人說那裡有個無所不知的老子。」便派了一輛馬車、兩匹馬和一個跟隨的童僕,並讓南宮敬叔陪同前往。

知道魯國的孔子要來拜訪,老子也是高興得很。他也早已聽說孔子的博學好學,還知道孔子正在辦著學校。老子讓弟子們預先將圖書館與博物院,還有通向城外的道路,都打掃得乾乾淨淨。並讓弟子們套好了車,早早地迎接在城門口上。年輕的孔子好激動啊,趕快下車,手捧著送給老子的禮物一隻大雁,領著南宮敬叔快步走向心儀已久的老子。在聞名全國的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漢畫像石里,就記載了這個故事。石頭上刻畫著栩栩如生的場面:兩個人都戴著高高的帽子,穿著肥大的長袍。孔子雙手捧著一隻大雁,既是見面禮也是拜師禮,而老子的身後,有一輛載著文物書籍的車,車后還有三個人,都捧著簡冊典籍。

那真是如饑似渴啊!孔子在老子的陪同下,走遍了雒邑的大街小巷,他要看看這個曾經無比昌盛的都城,體會周禮的味道。那個經歷了一切也看透了一切的老子,從心裏是有些喜歡身邊這個好學上進的青年的,他要用實際的事例與實踐,讓孔子體會與學習真正的周禮。

老子還專門領著孔子為巷黨的一戶人家辦理過一次喪事,那時叫相禮助喪。也許這是老子有意讓孔子親自體會一下正宗的喪葬時的整套周禮吧,或者孔子也想通過實際操作,驗證一下自己所學的周禮。真是有緣,或叫,送葬途中竟然發生了日蝕現象(我想應當是日全蝕)。正當孔子不知如何處置的時候,老子從容地下令放下靈柩,並令送葬的所有人員停止哭泣,並大聲地告訴大家,根據禮俗規定,必須等待日蝕過後才能再往前走。

老子在雒邑有著崇高的威望,大家聽從他的吩咐,在鴉雀無聲里等待。日蝕終於過去,大家又跟著老子與孔子,從容而又嚴格地舉行葬禮。孔子畢竟不是惟命是從的人,他的學習是在不斷的提出疑問並通過思考獲得答案的人。相禮助喪完畢,孔子求教於老子說,那樣將靈柩停在半道上等待不太合適吧?誰知道日蝕會持續多久呢?倒不如繼續進行為好。這時,老子才將這種做法的根據詳細地對孔子進行了闡明。老子說,諸侯朝見天子、大夫出國訪問,都是白天走路、夜間休息,送葬與這個是一樣的道理。你不想想,誰會夜間趕路?只有逃犯和奔喪的人才會天黑了趕路呢!孔子豁然明白,後來,凡是遇到此類情況,總會說「我聽老子說過這個周禮具體的規定」,便會將上面老子講的道理再向弟子們重複一遍。

在雒邑的這些日子,幾乎每一個晚上,老子與孔子都會敘談到深夜。

他們談論最多的,還是關於「」的話題。兩位中國最有良知的先賢,都嚮往仁愛,也在各自的心裏,對於這個爭鬥不息、爭戰不已的時代,懷著一份沒法割捨的仁愛。

孔子說到熱烈處,臉上還充溢著青春的紅潤。聽到老子以池塘乾涸后掙扎的魚兒作比喻,年輕的孔子便搶過話頭,似乎在捧著一顆心急切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水已乾涸的池塘里,魚們當然全都面臨著乾死的威脅。這個時候,最能體現仁愛的精神。一條一條的魚兒,都在努力地哈出最後的氣息去濕潤對方,用口中僅有的唾沫滋潤對方就要乾燥的體表。這種竭盡自己最後的所愛贈與對方,把生的希望留給別的魚們,使對方苟延殘喘,儘可能地延長一些生命,這就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境界的極致了。」

老子靜靜地聽罷,捋捋自己的鬍鬚,好似贊同般地重複著孔子的話:「池塘乾涸了,卻也毫無怨言,並在這種險惡的生存環境里犧牲自己,努力地施惠于對方,哪怕只能讓『別的魚們』多活。你以為這就是最高境界的仁了。」

就在孔子點頭稱是的時候,誰知老子話鋒一轉,突然鏗鏗鏘鏘地說:「按照你孔子的道路,再是仁愛,這些魚們還是要乾死的呀,多活一分鐘與少活一分鐘沒有根本的區別。我老子所追求的,就是大家在江河湖海里自由生活,即使相互忘記也是幸福的。你可能會說,前提是要幹了啊。是呀,我們就是要追求湖泊不再乾涸的法子,要想方設法地不讓這些湖泊乾涸,不僅不幹涸,還要往裡面不斷地注水。」

孔子認真地聽著,似乎感到他們既分歧又有相一致的地方。要想不讓湖泊乾涸,就要們愛護老百姓,施仁政。再想想當今的天下,卻是各國的統治者都在光為自己打算,戰爭連連,民不聊生。於是孔子望著老子的眼睛說:「現在的社會,已經是湖泊乾涸的局面了,魚兒們不『』,不是命運更加悲慘了嗎?」

老子堅定得很,一點也不退讓地說:「總之,不管是何種情況,都不能被動地等待死亡(哪怕可以落下一個大仁大義的好名聲也不這樣做),而是要衝出這乾涸的池塘,往有水的『江湖』的方向走,力爭回到江湖之中。魚們能夠處於江湖之中,當然也就無需什麼你的『努力地哈出最後的氣息去濕潤對方,用口中僅有的唾沫滋潤對方就要乾燥的體表』了。」

夜,靜悄悄。孔子陷入在沉思著,老子也陷入在沉思里。東方已經有些泛白,兩個人或許已經想到要喚醒民眾,大家一起動手保護好已有的水源,再開挖地下的泉水,形成水流豐沛江河湖海,魚兒們也就自由自在了。

兩顆星辰從來不會有見面的時候,一旦相見便會是碰撞后的毀滅。可是兩位偉大的思想家的相見,卻如兩道江河的匯聚,給後世留下連專制制度也無法湮滅的可讓精神自由生長的湖泊。這個時候,老子的《道德經》早已在胸中醞釀了吧?而此時的孔子,對於人生,對於社會,也有多少思想在孕育呀。在他們的骨子深處,有著同樣的對於禮崩樂壞、物慾橫流、統治者的殘忍無道的不滿與憤慨,更有著相互理解相互珍惜的情感。不然,孔子就不會千里迢迢、捧著大雁遠赴雒邑去拜師問禮問道。不然,思接八極的老子,也不會接待孔子並讓他參閱了周朝所藏的豐富的典籍、文物,引領孔子參觀了明堂、太廟和天子郊祭天、社祭地的場所,並於禮于道傾其所有傳授于孔子。那時的他們及其學派,都還有著一個闊大的胸襟和高遠的視野,不像後世「獨尊儒術」的小氣量狹胸懷。

分別是戀戀不捨的。老子還是送出了城門外,並對他所喜歡的這位青年思想家反覆叮嚀:「你所研究的學問,都是前人的創造,他們的人與他們的骨頭早已腐朽了,只有他們的言論與思想還在。時運到了,君子應乘時而起;時運未到,任你本領再大,且千方百計,仍不為世所用。我聽說,真正的富商大戶,是要如窮人一樣簡樸;有大德的人,表面上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應該少一些驕狂之氣,祛除一味地渴望建功立業的多欲之心,更要少一些試圖改造這個世界的幻想,多做一些腳踏實地的事情。還有,你那個功名利祿之念,也不利於身心的健康。保重吧小夥子。」

老子對於孔子的關心,真是溢於言表。

這次雒邑之行、特別是與老子的相見,對孔子幫助很大,讓他學到了許多知識與見解,也讓他常常地會懷念起這深刻而又親切的人來。孔子學習回來,他的學生也日漸多了起來。他常常會向自己的學生們談起他想念的老子來:「我知道鳥能飛,但常被人射下來;我知道魚能游,但常被人釣出來;我知道猛獸會奔走,但依然常會落入羅網陷阱。只有龍不是我們所能知曉的了:它能雲里來、風裡去,變幻莫測,無人能識其全貌。這次見到老子,他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我想,老子大概就像龍一樣吧!」

成語:相濡以沫

成語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意思是泉水幹了,兩條魚一同被擱淺在陸地上,互相呼氣、互相吐沫來潤濕對方,顯得患難與共而仁慈守義,在困難中相互幫助。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