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五千年縱觀:源遠流長華夏文明 後世不絕活水源泉(三)

2013年09月05日 22:19     評論»

◎章天亮

【明心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大約5000多年以前,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幾乎在北非、中東、南亞和東亞那幾條世界上最長的大河兩側同時崛起,各自獨立創造出輝煌的文明。

時間的流逝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謎團,在柏拉圖《對話錄》中記載的亞特蘭蒂斯文明已葬身海底;埃及那寫在羊皮和紙莎草紙上的象形文字毀於戰火;巴比倫那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淹沒于漫漫黃沙之中;瑪雅人的典籍被西班牙人焚毀;哈拉巴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石刻楔形文字象天書一樣無人能夠辨識。這些文明的毀滅無聲無息,讓我們無法猜想是什麼樣天崩地裂的劫難將這些深刻的智慧真知一一摧毀,僅僅留下了中國作為人類曾經滄海的見證。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波斯和古希臘的文明香火也許隨著亞述、波斯、希臘、馬其頓和羅馬帝國的武力征服而相互融合,並在東羅馬帝國保留了下來。中間雖然經過長達一千年神權至上、政教合一的中世紀,古希臘的文明還是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而在公元十四世紀從歐洲全面復興了。

古老的東西方智慧心有靈犀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第一章的開頭說道:「在全部的歷史里,最使人感到驚異或難於解說的莫過於希臘文明的突然興起了。構成文明的大部分東西已經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存在了好幾千年,又從那裡傳播到了四鄰的國家。但是其中卻始終缺少著某些因素,直等到希臘人才把它們提供出來。」[1]

當中國正處在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春秋時期,古希臘文化也突然繁榮起來,並誕生了許多偉大的哲學家。不可思議的是,在亞里斯多德以前,這些哲學家對宇宙和生命的認識竟然與中國的古聖先賢們心有靈犀!

《西方哲學史》第一個介紹的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提出 「萬物都充滿了神」[2],這與中國「萬物有靈」的說法不謀而合。

畢達哥拉斯則相信「我們被束縛在一個輪子上,它在永無休止的生死循環里轉動著;我們的真正生活是屬於天上的,但我們卻又被束縛在地上。唯有靠生命的凈化與否定以及一種苦行的生活,我們才能逃避這個輪子,而最後達到與神合一的天人感通。[1]」這與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涅~”彼岸」、和道家的「天人合一」何其相似乃爾!

古希臘人相信宇宙是由「土、氣、火和水」構成的[3],這又與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證悟的「四大」學說——即「地、水、火、風」生成了宇宙如出一轍,只不過是提到的四種因素順序不同而已。

與畢達哥拉斯處於同一年代的人物就是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說:學習要不斷的進步,而修道卻要不斷磨損,損之又損,最後達到「無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4]畢達哥拉斯與老子有著相似的看法,他曾經以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三種人,即商人、運動員和觀眾來比喻,倡導超然物外的觀察,並說只有這種「無所為而為」才能達到「最偉大的凈化」,並跳出輪迴。[5]

畢達哥拉斯認為「身體就是靈魂的墳墓」[5],佛教認為「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為苦器憂畏無量。[6]」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7]」……

這些來自不同民族,從沒有過文化交流,但又是各自民族最為尊敬的先知和覺者竟然對宇宙和生命有著如此類似的看法,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新約全書》上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8]」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也被道家尊為「古仙」[9],道家供奉的天師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記述了黃帝遍歷名山、訪真問道,以至最後得道升天的故事[10]。環顧這些文明古國在地球上締造的奇迹,從埃及的金字塔、瑪雅人的神廟、巴比倫的通天塔到已經葬身沙漠的古印度哈拉巴文化,似乎絕非茹毛飲血的原始人所能創造。翻開每一個民族的歷史,從古希臘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古巴比倫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古印度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到中國西藏的史詩《格薩爾王傳》,都是一段「人神同在」的歷史。莫非就是這些造就各個民族的主,以他們洞見宇宙奧秘的無量智慧在歷史的開篇處為他們的子民開啟了最初的文明之門?

(推出字幕:《真知》(下))

體證還是實證?

當老子西出函谷關化胡而去,孔子哀嘆「天下無道久矣」而病歿于魯國后不久,在雅典城邦的監獄中,一位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的老人接過獄卒端進來的一杯毒藥,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安詳地閉上了雙眼。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蘇格拉底。[11]他的弟子柏拉圖當時就坐在床前,親眼目睹了這一幕。

蘇格拉底這個被德爾斐神壇稱為最有智慧的人撒手西去了[11],古希臘文明的香火傳到了柏拉圖的手中。柏拉圖並不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觀測和學習,而是來自於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理念世界」。柏拉圖說,人的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並不需要從實踐中獲得。造物主把理念放在靈魂中,又把靈魂放在肉體中,靈魂不朽而且輪迴轉世。[12]「人在降生以前,他的靈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轉世為人,靈魂進入了肉體,便同時失去了自由,把本來知道的東西也遺忘了。要想重新獲得知識就得回憶,認識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是不朽的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12]」 而至於如何才能回憶起理念世界,柏拉圖和絕大多數的希臘哲學家一樣,「認為『閑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條件」。[13]

在現代哲學研究體系中,柏拉圖的這種說法無疑是屬於客觀唯心主義,然而翻開佛經,我們卻能看到這樣的論述:釋迦牟尼佛在開悟之後,觀察到一切眾生都具有智慧的種子,只是由於妄想和執著而遮蔽了智慧的光輝,從而貪染愛欲、沉淪苦海,無法證得佛果,抵達智慧彼岸。如果人能出離妄想和執著,則一切智慧自然就會出現[14] 。這難道不是可以與柏拉圖回憶理念世界的說法相互印證嗎?

東西方的智者都認為智慧來源於自身,或者是自己的靈魂,或者是自己與生俱來的智慧種子,因此要想成就無上的智慧,就必須走一條返還本性的內求之路了。老子說:不離開家,就知道天下的一切;不用看窗戶外面,就能知道天道;離開本性越遠,智慧就越少。所以聖人不用動卻什麼都知道,不用看卻什麼都能看見,不用做卻什麼都能做成。[15] 老子又說:芸芸眾生,只有回到他的根本,才能達到清靜;清靜才能回到生命之源;回到生命之源才能達到長久不變;知道了長久不變才會智慧明利。[16] 佛經上說:要知道,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貪著;這兩種都不是修道的正因。苦樂都捨棄了,行於中道,心則寂定,可以修『八正道』,而超出生死的苦海,圓滿無量的智慧神通[17]。

老子的「清靜」和佛陀的「寂定」難道不是和柏拉圖的「閑暇」一理相通嗎?

傳統的東方哲學和科學思想正是源自於佛、道兩家的人體修鍊,因此他們認識宇宙和生命的方法從一開始就是向內的,而不是向外的;就是體證的,而不是實證的。對外的觀測、歸納、建模、邏輯推理和實驗驗證,在東方智慧中並不佔據什麼重要的位置。看一看東西方這些先知的著作就會知道,從古希臘開始,西方的哲學著作都有著嚴密的邏輯推理,概念定義也力求準確。認同了他們的概念定義和邏輯推理的過程就會認同他們的結論,這就是實證。而從《周易》到《道德經》或者《論語》,他們卻與西方的實證方法格格不入,東方的覺者們根本就沒有想說服任何人,他們只是闡述自己對宇宙和生命的看法,寥寥數語,文字上下和章節之間也沒有什麼連貫的邏輯。信與不信全在讀者,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正因為文字表面的模糊,才能在文字的裏面隱藏無數的內涵。一個商人看《道德經》可能看到的是如何經商,政治家看到如何治國,軍事家看到如何行軍打仗,老百姓看到如何做人,道士看到的可能就是出世修鍊的著作,一切全憑信徒自己的體悟。這種體悟來自心靈「得意而忘言」的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沒有必要也沒有辦法證實給他人看。

實際上,一直到柏拉圖以前,西方的科學也有很多內省的因素。然而不知道為什麼,當柏拉圖死後,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卻突然帶領著西方文明與東方的智慧分道揚鑣了。
參考資料:

[1]. 《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
[2]. 《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章。
[3]. 《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第二篇、第十七章。
[4].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5]. 《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原文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異鄉人,身體就是靈魂的墳墓,然而我們決不可以自殺以求逃避;因為我們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們的牧人,沒有他的命令我們就沒權利逃避。在現世生活里有三種人,正象到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來的也有三種人一樣。那些來作買賣的人都屬於最低的一等,比他們高一等的是那些來競賽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種乃是那些只是來觀看的人們。因此,一切中最偉大的凈化便是無所為而為的科學,唯有獻身於這種事業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學家,才真能使自己擺脫&#039生之巨輪&#039。」
[6]. 見《法句譬喻經 卷三》
[7]. 見《道德經》第十三章
[8]. 《新約全書》之「約翰福音」
[9]. 見《中國道教》第三卷、第六編
[10]. 見《抱朴子內篇》之《極言》篇:「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也,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咨涓子,論道養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后,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秘要,窮道盡真,遂升龍以高躋,與天地乎罔極也。」
[11]. 《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第二篇、第十一章。
[12]. http://www.mypcera.com/book/li/5000/040.htm
[13]. 《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第二篇、第十三章。
[14].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十一卷上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15].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弭遠,其知弭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6].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 《佛家人物參考資料》及《方廣大莊嚴經》第十一卷:出家之人有二種障。何等為二。一者心著欲境而不能離。是下劣人無識凡愚非聖所行。不應道理。非解脫因。非離欲因。非神通因。非成佛因。非涅~”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過現未來皆受苦報。比丘汝等當舍如是二邊。我今為汝說於中道。汝應諦聽常勤修習。何謂中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為中道。

(正見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