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既出的報應

2016年06月04日 19:20     評論»

來源:

清代大學者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清代人朱介如說,他曾因中暑,頭暈眼花,昏卧在榻。恍惚之中,覺得忽然來到一片曠野之中。清風颯颯,極為涼爽舒適。舉目四望,渺無人跡,竟不知往哪兒去。

忽然,他發現,前方有數十人在走動,便姑且跟隨在他們身後。不一會兒,便來到一處官府,那數十人走了進去,他也隨著走進去。只見殿宇宏偉,廳堂寬敞,正殿的左右兩側,都有長廊,一些官吏、差役模樣的人,正在忙碌奔走,來去匆匆,似乎是在為某大官升堂審案,做準備工作。

這時候,忽有一吏走來,握住他(朱介如)的手說:「您怎麼跑到這兒來了?」他仔細一看,認出是已經過世的老友張恆照,他這才省悟,自己是來到陰曹地府了。便把自己因迷路來到這裏的經過,告訴張。張恆照說:「生魂迷路,誤入陰司,這樣的事,倒也常有。閻王爺就是看見了,也不會責怪,但免不了要訊問幾句。為了少找麻煩,你不如暫且到我那廊屋裡去坐坐。等閻王爺退了堂,我再送你回去,也順便問問我家裡的情況。」朱點頭稱是,便被領進廊下的堂屋裡。

剛坐一會兒,便聽堂鼓轟鳴,皂役齊聲呼嚇,閻王爺已經升堂了。朱介如禁不住好奇地由窗戶眼,向堂上偷看。只見剛才一路同來的數十人依次受審。閻王問些什麼,他們答了什麼,已聽不清楚了。只見其中的一個人,他伸直脖子,昂著頭,似乎是與閻王爭辯,一副很不服罪的樣子。

只見閻王把衣袖一揮,那大殿的左側,忽然出現了一面大圓鏡,直徑足有丈余。那大圓鏡中,頓時呈現出一個婦女被反綁著雙手,正在受人鞭撻的場面。忽而,鏡中又像電光似的一閃,鏡中又出現一個婦女流著眼淚,忍受著被人強暴的場面。那人看了,立刻臉色蒼白,趴在地上磕頭,口稱:「伏罪!」(承認他曾經對那兩婦女有犯罪行為)閻王便命人將他拉下去。

過了許久時間,審判才算終結。等閻王退了堂,吏役們散去,張恆照又來到堂屋,與朱介如說了一會兒話,也打聽了家裡子孫的近況。朱把所知道的略說一二。張恆照聽了不免嘆息,擺擺手說:「算了!不要再說了。不知道,想打聽打聽;聽了,又無端地給人增添煩惱!」

朱岔開話題,問道:「剛才公堂上所顯示的那面大鏡,大概就是所謂的『業鏡』吧?」張恆照說:「是的。」朱介如又問:「鏡里的影像,應該像她本人的原形。但是,現在那兩個婦女沒來,鏡中怎麼會出現那兩個婦女的原形、影像呢?」張恆照說:「人間的鏡子,只可照出人的外表形貌,而神鏡卻可以照出人的內心世界。人每做一件事,他自己的心裏,都是非常明白的。也就是說,有心去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在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只消用『業鏡』一照,一切都會一目了然,原形畢露。如果是無意中做了一些過失,自己心中本來就沒有這種印象,任憑『業鏡』如何去照,也看不見有什麼影子。這是因為心中不存在這件事,『業鏡』自然顯不出影像來。陰間斷獄,主要便是根據有心或無心,來判斷善、惡。神最看重的是人心!這一點你應當認識清楚。」朱又問:「神鏡何以竟能照見人心呢?」

張恆照說:「心,雖然是不可見的,但任何事物都可能在心中留下了形跡。人死後體魄雖離,而性靈卻是存在的。神識不滅,猶如熒熒燈火,永照不熄。業鏡,照外沒有遮蔽,照內則虛靈通明。這樣,內外晶瑩透澈,雖是極微細的事物,也會很清楚地顯現出來。任何人做過的事,都會在自己心裏,留下影象,被業鏡照出。」

張恆照說罷,便拉著朱走出來。朱介如只覺得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猶如一片隨風飄搖的敗葉。倏忽之間驚醒過來,卻是躺在家裡的床上。

發生在乾隆甲子(1744)年七月,正是鄉試開考期間。我(紀曉嵐)曾納悶朱介如為何來遲?他就給我說了以上這個故事。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