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河壩生電的背後--怒江要修13道壩

2013年10月25日 20:57     評論»

◎陳思 編輯

【新生9月29日訊】中國有關部門擬訂了對怒江進行13級梯級水電開發的規劃。這引發了是否對怒江進行開發、13級水電對怒江生態環境的影響,並引深到現代水利工程的利弊及人類與大自然關係等等問題的探討。

怒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南麓,流經西藏、雲南,通過緬泰邊境入安達曼海,是一條國際河流。怒江峽谷的險峻與雄奇勝於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峽谷,只是尚未被世人了解。它是地球陸地表面最險峻的地區,而且全流域原始生態環境保存基本完好,尚無一處工程,並且,許多深山密林還沒有人類的足跡。

近代的水利建築帶給不少人們建壩時始料未及的後果。 一位專家指出,「100 多年來,怒江河谷始終是世界各國科學家最為關注的生態熱點地區之一。一旦對這個尚有很多未解之謎的世界瑰寶動「手術」—攔起13道大壩,我們的損失將是毀滅性的。」

怒江流域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作為我國三大生物物種聚集中心之一,其重要性位居我國 17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之首。該地區擁有我國 205 種以上的高等植物、25% 以上的野生脊椎動物,擁有 77 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 34 種國家級保護植物。怒江中的魚類有 2/3 為本流域所特有,其中有 4 種為珍稀種,被列入紅皮書。

專家認為「水利大壩對於眾多魚類及瀕危魚類的危害,遠遠大於濫捕和偷獵, 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一位專家舉例說,長江鰣魚是一種回遊魚類,它們有特定的產卵場和回遊路線,由於峽江修了一個壩,破壞了它的產卵場,過去年產 1500 噸,現在一條也沒有了。他還清楚地記得,當年葛洲壩合攏時,中華鱘直往壩上撞,一條條撞得頭破血流,相當慘烈。現在中華鱘雖有了新的產卵場,能有機會產卵的魚卻很少,這個種群還是面臨滅絕的危險。

在金沙江流域的合江—雷波珍稀魚類國家自然保護區,由於大壩的建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達氏鱘、白鱘和胭脂魚,世代相傳的激流回遊途徑與產卵地被強行「遷移」。有消息說,湍急的河流變成平靜的水庫或人工河道或徹底乾涸,一些世界上罕見的特大型淡水魚類正一步步陷於滅絕的境地。 梯級水壩阻斷大量珍稀魚類和水生生物的生活走廊,導致它們滅絕的實例並非中國獨有。據哥倫比亞海洋漁業部估計,因哥倫比亞盆地的大壩而造成的鮭魚漁業損失,在1960至1980年間就達65億美元;大壩已滅絕了法國多爾多涅河、塞納河等五條河流中的鮭魚;印度鰣是南亞一種有重要商業價值的遷徙魚,由於巴基斯坦的穆罕默德大壩、印度的斯坦利大壩和薩達爾大壩的修建,印度鰣已在印度南部的主要河流中消失。

怒江中70% 都是土著魚類,其中的裂腹魚等更是世界級的珍稀魚類。大壩的建成對這些魚類是什麼樣的命運?

怒江流域有珍貴的野生稻,這些珍貴資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惟一性使其成為我國乃至整個人類的寶貴財富。這些野生稻是中國極其重要而珍貴的基因庫,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好的野生稻種群。大壩將使怒江下游 30 公頃野生稻面臨危機。

一條河流,一崇山脈都是有生命的,並與他們連繫的土地、湖泊、樹木等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系。對其中一物的任意干預都會影響到整個生命體系。人類單方面對自然的任意索取都會對自然和人類本身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20世紀70年代初建成的埃及阿斯旺水壩。表面上看,這座水壩給埃及人帶來了廉價的電力,控制了水旱災害,灌溉了農田。然而,實際上卻破壞了尼羅河流域的生態平衡:首先是大壩建成之後,尼羅河兩岸綠洲失去了肥料的來源,又沒有足夠的淡水沖刷土壤中的鹽分,土地鹽漬化、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埃及這片美麗富饒的綠洲日漸消失; 由於尼羅河水定期泛濫的現象消失了,大量淤泥被攔截在水庫之中,使尼羅河谷地和入海處肥沃的三角洲平原漸漸縮小,一些原先建在入海口前沿的工廠、港口建築已被水淹,有跌入地中海的危險;災難還遠不止這些,截流之後嚴重地破壞了生態平衡。1965年地中海產沙丁魚1.5萬噸,而大壩建成后的第二年(1971年),埃及海域已經見不到沙丁魚了;大壩建成之後,尼羅河下游成了靜止的「湖泊」,這又為血吸蟲、蚊子的繁殖提供了條件,阿斯旺地區附近居民的血吸蟲發病率高達80%-100%。  

阿斯旺水壩造成了生態破壞,給埃及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計的,也引發了世界對水壩發電的反省。

世界水壩委員會(World Cmmission> 發稿:2003年9月29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