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稿:為社會科學的宗教研究進一言

2013年10月24日 11:46     評論»

◎佚名

宗教研究對人的宗教認識,起了一定的干擾破壞作用。在此先提出幾點,供研究宗教的學者思考。

一、首先是預設問題。也就是社會學者的研究價值觀的是否能抽離一切偏見障礙。社會科學研究還是基於某些預設(Assumption)展開整個理論假設去驗證或否證。預設就是某種先於事實存在的立場。例如,實用主義者會預設人性是機靈變通的,交換論又認為人是會自利互利的,孔家說人性本善,馬基維里認為人性不可信任。同樣是人,各種不同的學說對人性的預設與看法不同,以後的推演就不同,社會實踐也就不同。

例子之二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人性預設(看見人心的自私貪婪)都相同,所不同在實踐方法(資本主義因私利導;共產主義強行分配),與對待人性的態度上(共產主義對自私貪婪因避諱而掩蓋;資本主義對自私貪婪因承認而泛濫)。其實,所謂的現代社會科學,只是一種對於人性的不同臆測(臆測不是真正的事實),所產生的科學推演過程。普開來不同的社會制度(教育、經濟、政治等等),其實都是人的預設(說白了,就是經過科學精緻化的信仰)在主導整個社會的風氣。為甚麼對人性得臆測呢?因為,人性不是科學研究的範疇。而「人性」和「不同層次的宇宙特性的表現」之間的關係,就更不可解了。那麼,把宗教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的學者們,可以檢討一下:現代社會科學對於宗教所做的科學研究的基本預設是甚麼?是站在甚麼出發點?不帶任何種族偏見、時代偏見、區位偏見、科學主義的偏見,甚至人的偏見嗎?

達摩說他來東土,是「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不受人惑」是不受別人的意見所惑;還是,不受自己是「人」這個狀態所惑,而從根本上改變常人的觀念呢?對這句話的兩種不同的理解,是不是就是因為對人的預設不同所產生的。理解為前者,就會把達摩當成來傳法的;后一種理解,就知道達摩是來東土求法的。在紙上研究宗教,很容易進入文字障礙的框框。

二、其次,是研究對象的問題。研究基督教,就涉及教義、群體、組織等等。當時的群體我們看不見,於是只能研究現代的狀態。可是,現代基督教的存在狀態,並不能代表當時基督傳法的狀態。這中間有一個時間作用的過程(如同石頭在時間的作用下會風化),這樣大的社會宗教變遷的分析,是不是某個人某個組織,從紙上作業就可以弄清楚的?有人做過全過程的研究嗎?弄不清楚是不是該承認無法研究(根據實證主義自己的方法)。

於是,某些研究是根據某些類似性,會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或其他落後民族中,用自己的標準,尋找某些接近的東西歸為一類,名之以「宗教」或「巫術」、「崇拜」、「祭祀」、「儀式」等相關詞句。片段的成果不少,首尾連貫的整體理解是否提的出來?

馬林諾斯基、塗爾干做的土著研究,並非二千年前的基督宗教,基本上上兩回事。卻用似是而非的概括了解,影響了現代人對於宗教的認識。

在這些研究中,仔細想一下,分類的依據是甚麼?所謂,「宗教」二字的定義是不是指涉其他神秘難解的事物。是不是後人用來研究這些不存在日常經驗的事物當中,所創造出來的。

其實,我們不能活在耶穌時代見著耶穌,不能活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見著釋迦牟尼,就不能用類比推論來妄下結論。這些書中的資料都是從後人的記述中來的,並不是真實的情況。

人的語言記述會失去多少原意,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今天發生一件事,三個不同的人去記錄,明天再說出來,保證都不同。更何況兩千多年前的事,中間還經過翻譯,與文字含意的轉變?鑽到文獻典籍去分析宗教的人,是不是在走小的路?

三、研究成果的問題。社會科學的宗教研究成果在那裡?不是指文獻整理,或研究報告的成果,是對社會實踐的成果。各大正的宗教歷經二千年不衰,影響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一些人修鍊回歸的目的,而科學的宗教研究,除了因為看不見神就造個無神論來還剩下甚麼?

四、人的慾望造出的慾望的世界。一群人普遍相信甚麼,社會上就出現甚麼,行成一套循環的機制。「唯物」和「唯心」思唯在現代社會極端地並存,造就兩種極端的人,所以造成一種表面社會現象:以唯心的精神拜物,以唯物的思想待心。這算不算新的宗教精神?年輕人沈迷電玩、麻將算不算迷失心智的宗教行為?視錢如命爭權斗勢算不算宗教行為?有標的(錢、權或電玩偶像)、有一套奉行的規矩、有一群從事相同行為的人,還不算是宗教團體嗎?愛情至上、自由自主,現代人信仰的東西多了,只是很少人有正信的。

個人覺得,現代社會科學從預設、研究對象(方法)、到實踐上,都是局限的。用來普遍推論危害甚大。真的能放下價值觀,才有機會發現真理,這一套想法,不要又隨便冠上「神秘主義」的框框研究。請社會科學家聽一句話:「人以後天學來的觀念研究佛法是不可能的。承認自己研究的局限性,才是真正智慧的開端吧!」
來源:新生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