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應用於農作物的潛在危險

2013年06月24日 18:43     評論»

◎李潔

《科學》雜誌2002年6月28日發表的一篇關於「花粉可將遺傳修飾(抗殺草劑)的作物傳播給鄰近田野的非遺傳修飾的作物」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提醒人們應更加謹慎地對待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

很久以來,科學界一直在爭論著是否應該推廣經過遺傳修飾的農作物,比如帶有抗殺草劑特性的轉基因菜花。最大的擔心是,這種遺傳修飾的作物能不能將插入的基因傳給正常的、沒有被遺傳修飾的作物,或者傳給相關的野草,以至導致環境被遺傳性的污染。有些政府建議遺傳修飾的作物要隔離生長。但以前的報道都是在小型的、人工的試驗田裡進行小量樣品試驗。這篇文章是第一次在真正的大田操作,並對花粉在田地之間的傳播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

澳大利亞生殖生態學家RIEGER等在2000年首次種植因為基因突變而能抗殺草劑的菜花。然後採集鄰近3個州、63個田地里種植的4千8百萬株普通的、非遺傳修飾的菜花種子,分析其抗殺草劑的效應。結果發現:抗殺草劑的效應擴散到63%的鄰近田地,遠達3000米的範圍。收集的種子樣品對殺草劑的抵抗率高達0.2%,平均0.07%,大多數收集的種子對殺草劑的抵抗率低於0.03%。

這項研究結果的基因傳播率雖然低於澳大利亞規定的對非遺傳修飾農作物污染的1%容忍度,但是,花粉將突變基因傳播距離之遠令人吃驚,不得不讓農業界、科技界對農作物引進生物技術謹慎起來。很明顯,這項研究暗示了一個很大的風險:一旦轉基因作物被種植,他們很難被100%的控制,在很大一片田野內就很難得到真正的非遺傳修飾的農作物。如果不加以限制,很難想象將來田地里會剩下多少農作物不被污染,還有多少是天然的、自然生長的作物。人們一味地依賴生物技術來改造一切,卻並不知道這種改造會給自然界和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發稿:2002年7月12日    更新:2002年7月13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