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曲解了兩千多年的一句話

2022年07月28日 15:12     評論»

君為臣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不光很多學者,甚至好些課本書上都將這句話理解成,站在統治階級立場,刻意封建等級制度。更有一些人,不懷好意,投機取巧,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等的東西都算到孔子頭上。如此別有用心,刻意曲解,惡意醜化孔子的形象。實在不應該,也極度無聊。

先作兩點簡單聲明:
1,「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五常是漢代提出的,跟孔子無關。

2,「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才是孔子真正的為政理念,既不愚忠,也不犬儒

原文:
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白話:齊景公向孔子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齊景公說:「說得好啊!假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很多糧食,我能吃得著嗎?」

要想真正理解這段話的意思,我們先看看當時的對話場景。

孔子去齊國的時候,已經是齊景公晚年,當時齊國和晉國爭霸,齊國敗。戰爭的失敗,令已年入黃昏的景公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

當時景公失政,大夫陳恆制政,且厚施於國。景公又多內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間,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後果以繼嗣不定,啟陳氏弒君篡國之禍,齊景公死後沒多久,田氏代齊。

這段對話的歷史背景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當時田氏崛起,景公大權旁落,齊國已經是「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孔子告誡他「君君臣臣」,君臣關係要正名,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

第二,齊景公遲遲不立太子,於國於家都很危險,所以孔子告誡他「父父子子」,早立太子,理順,穩定朝政。

最後,我們再回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大背景。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中後期。當時的封建時代,不是佔山為王,而是周分封,子將自己管轄的土地分給其他人,就是等於給了這個人一個王的位置,而這個人也會對周天子承擔一個作為王的義務,從二者關係上來看,是一種契約關係,而不是單純的領導和下級的關係,由此不難看出君臣關係是契約關係。

當是時,周天子權威受到各方面挑戰的時代,各種越禮的現象不斷發生,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君要有君的樣子,遵守君的,臣要遵守臣的行為,父子都應該遵守各自的行為規範,同時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履行好各自的義務。「在其位,就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跟孔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校長說國學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