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德福報,古今同理

2018年11月30日 16:18     評論»

文:銘刻
來源:

古人深知積德、造業惡報的天理,做起事來向先賢聖人看齊,按照仁、義、禮、智、信的標準要求自己,期望神佛能多多護佑自己及家人,期望家族更興盛久遠。歷史上留下了許多有志之士,後世兒孫,家族興盛的故事。有的家族到今天還有後人在。

比如孔子,其開創的儒家學說,令後人受益無窮,福報也深厚,今天已經傳到七十多代,後世兒孫綿延不絕。宋代的,一代名臣,大陸有很多宣傳傳統文化的人很喜歡舉范仲淹的例子,說他一生嚴格要求自己,行善積德,才有今天已經綿延三十幾世的范氏家族。

從史書上記載的范仲淹的故事,今天人看來,也能做到,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在此,筆者舉幾個例子。

貧者,不動非份之念

范仲淹,出身貧寒,年少時因貧窮而。年輕時在寺廟裡念書,每天煮一鍋粥,待自然凝固后,把粥切為四塊,每餐吃一塊。他特別用功,白天黑夜,手不釋卷。經常讀書到很晚。後來他終於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在寺廟讀書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范仲淹發現一處藏有金子。雖然他當時很窮,卻完全不為所動,又在原地把它埋好。待他後來考取了功名,這個寺廟的人來找他化緣時,他說:「你們到寺廟裡的某一個角落,去挖,那裡有一袋金子。」

於是寺院的人去挖,果真有一袋金子。

達者,

范仲淹當了大官后,盡自己所能,救濟更多的貧苦人。他在家鄉買良田,設義莊,收養那些無依無靠的族人。做宰相時,他用自己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戶貧困的人家,而他和妻子兒女卻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

貧苦人家的孩子,有些天分不錯的,可以讀書的,范仲淹就把他們集合起來,教育培養他們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范仲淹家裡有一塊非常好的寶地,風水極好,就是所說的龍穴。別人勸他趕快把祖墳葬在這裏,以後子孫會發達。范仲淹沒有這樣做,他把這塊地捐出來建造學校,這塊地在蘇州,就是現在蘇州中學的校址。將近一千年來,這裏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多個狀元。他興建學校之利,不為自己一家顯貴,而是讓更多的人都能顯貴。生活在這樣的風水當中,依山傍水,讀書的效果就特別好。真乃中國之一大賢人也!

家風傳後世

范仲淹在睢陽任官時,一次讓兒子范純仁到蘇州去運一船麥子。這時候范純仁年紀還很輕。麥船返回時停在丹陽,見到了熟人石曼卿。范純仁問他:「為何停留在此?」石曼卿答道:「逢親之喪,無力運柩返家。」范純仁聽了,便自作主張將一船麥子全送給了石曼卿,以助他運柩返鄉。

范純仁回到家中,因為不好向父親交帳,在父親身旁站立良久,始終未敢提起此事。范仲淹問兒子:「你這次到蘇州,有沒有碰到新、老朋友?」於是范純仁回答說:「碰到石曼卿因親人喪事耽擱在丹陽,沒有錢運柩回鄉。」

范仲淹立刻對兒子說道:「為什麼不把麥船送給他呢?」

范純仁聽了父親的話,感到心裏一陣輕鬆,回道:「我已經把一船麥子送給他了。」

范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均聰穎非凡,德才兼備,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等職,他們的子孫也都賢德顯貴,綿延不絕,傳至今已超過八百年了。現在蘇州一帶范氏後人依然興旺。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