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館】治理洪水的帝禹

2017年06月30日 18:25     評論»

【文化博物館】治理洪水的帝禹
【文化】治理洪水的帝禹

記者/主持人:憶湘

【文化博物館】治理洪水的帝禹

您正在收聽的是:文化博物館。這裏珍藏了科學的重要物件,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讓生活充滿靈感、學習和享受。

歡迎來到文化博物館,我是博物館 導覽員 憶湘。

這座綜合性的文化博物館里 珍藏了 藝術、、科學三大領域的歷史遺迹。
在藝術領域的常態展出中包含了美術、等主題。
在文學領域的常態展出則包含了詩、詞、曲、歷史人物等典籍。
在科學領域的常態展出主要有醫學、天文、預言等內容。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展出大廳,回顧治理洪水的帝禹。

禹是黃帝的玄孫,姓姒,名文命。相傳四千多年前,水神發了怒,把天撞了個大洞,天河裡的水直瀉而下,把大地吞沒,到處是汪洋。禹疏導洪水時,為防止河水倒流,把龍門山闢為兩半讓水流過,於是就有了龍門。

由於禹仁愛寬厚,以百姓疾苦為先,深受人們的愛戴。帝舜便封禹于夏地。禹成為「夏禹國」的國君,所以禹也叫夏禹。禹為人有功不居、仁厚可靠,很受帝舜的信任,每有要事都要請禹去商量。帝舜沒有把帝王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而是禪讓給賢能的禹。開明、仁德的「禪讓」以德治國,為後人千古傳頌。

中國的別稱「」,與夏族和夏王朝也有著一定的聯繫:「華」是指禮之盛,「夏」指國家很大。黃河流域是華夏文化的搖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因此,古人把稱為「華夏」,是指華夏族人,華夏族人的文化,上古三代之首夏王朝及禹所封夏國。正是出於夏王朝的建設成就,確立了夏族(即華夏族)的中心地位。禹被認為是夏朝的締造者。為人聰敏機智,吃苦耐勞;而且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是上古偉大的人物。

音樂原創樂曲:天宮【2003年】曲/演奏:清音

帝堯在位時,洪水泛濫,帝堯接受「四岳」(四方部落)眾人的推舉,任用鯀來治理洪水。鯀採用築堤防堵的方法,結果治水九年沒有成效。帝舜即位后,任命鯀的兒子禹來治水。

禹採取疏導的方法,疏導九條大河水流的方向,把泛濫的洪水引入大海,終於消除水患,盡心儘力,辛苦勞累,曾三次從自己家門前路過都沒能進去。洪水治平后,禹又教導百姓在上種植各類農作物,使百姓安居樂業。

禹,首先考察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不辭辛苦,一路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以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經常左手拿著准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身上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器具。逐步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節衣縮食,住在簡陋的地方,把所有的資財都用來治理河川。又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的地區,以便使各地區都能有糧食吃。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從此九州統一,四海之內都可以居住。禹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並說:「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

是上古時代南方的一個大部族,一直與中原華夏民族有衝突。在堯舜時期侵擾不斷,帝舜曾去征伐沒有成功。禹在治水過程中,平定三苗,從此三苗不再北侵,漸與華夏民族融合,江淮一帶歸於安定。

二胡樂曲:梅花詩 曲:思揚【2002年】

帝舜為表彰禹治水有功,賜給禹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而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三苗,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天災和外患,功業很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帝舜把帝位禪讓給了禹,十七年後帝舜逝世,各諸侯都來歸服禹,禹登臨了天子之位,國號「夏后」。夏朝自帝禹之後,傳了十四世十七王,共四百三十二年。

帝禹繼位后,效仿帝堯、帝舜,不敢有私毫的懈怠。相傳禹治水時,神龜載文于背而出洛水,古稱為「洛書」。然而,後來見到的洛書,沒有文字,也只有用黑白環點示數的圖(稱為「河圖」)。後來,周文王據河圖和洛書而演八卦,奠定了中國易學文化的基礎。

帝禹在位時,原本依照帝堯、帝舜禪讓的傳統,把天下傳給了益。但帝禹的兒子啟很賢德,帝禹對人民又有大恩德,所以天下人心都歸向啟,擁戴啟而不擁戴益。啟服喪三年後,益把帝位讓給了啟。於是,啟就繼承天子之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王朝–夏朝。啟即位后,繼承了帝禹的事業,並以德化來治理天下。從此,王位的繼承改成父子或兄弟相傳,開始古人所說的「家天下」時代。

舞蹈音樂:回歸路 曲/演奏:新樂【2003年】

黃帝、顓頊帝、帝嚳、帝堯和帝舜史稱「五帝」。他們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行教化百姓,為百姓所擁戴,並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歷代傳頌。他們更多的是以「治世帝王」的形像出現在歷史上,來完成他們的使命。帝禹國號為夏后,自夏之後,中國歷史開始走入了王朝時代。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

在這首<回歸路>的演奏曲中,節目也接近尾聲,下集節目中,和您相約在文學展出大廳。謝謝您的收聽,與您相約在文化博物館,期待下次節目的再次相聚。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