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第七章 開創華夏新紀元

2016年04月05日 20:22     評論»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堯?舜?禹右:堯奉天命,以其仁慈博愛推赤心於天下,德被蒼生。左:禹治水土,以定九州,從此天地合數,宇宙有序,建立天地運行新秩序,最終完成了神州的創立過程。(epochtimes合成圖)右:堯奉天命,以其仁慈博愛推赤心於天下,德被蒼生。左:禹治水土,以定九州,從此天地合數,有序,建立天地運行新秩序,最終完成了的創立過程。(epochtimes合成圖)

一、洪範九疇

帝舜歸天後,服喪三年完畢,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繼天子之位,國號夏。

禹繼帝位,首先祭祀天地、神靈。叩首問天,天乃賜禹「洪範九疇」。

一天,大禹等來到熊耳山,即洛水發源地,有神龜出現,徑到禹前,背上有圖文,禹用筆照著它的式樣畫下。一邊是計數,從一到九,排列整齊,縱橫推算起來,無不是個成數。一邊是文字,即:五行,敬用五事,農用八政,協用五紀,建用皇極,乂用三德,明用稽疑,驗用庶征,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神龜負書。(公有領域)

禹有閑暇時,常常將這個洛書研究,將它次第排起來,成為九類,並加以解釋完善,就是「洪範九疇」。

「洪範九疇」,即天子的九項責任,也就是九條治世良策。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洪範九疇圖。(公有領域)

二、鑄九鼎一統華夏

大禹即位后,天下諸侯齊集塗山。為紀念這次盛會,大禹決定將各地進獻的青銅鑄成九鼎。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那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並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奇異之物等一併鑄在鼎上,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象徵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九鼎集中到夏朝都城,顯示大禹乃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系的象徵,為鎮國之寶,象徵著皇權神授。夏亡鼎遷於商,商滅鼎遷於周,三代相傳。

在塗山大會上,禹殺了倨傲不臣的防風氏,諸侯賓服。

大禹南巡,至濟江,行至中流有二黃龍負舟,舟人皆懼。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奚憂龍哉!」龍於是曳尾而逝。


《禹貢》之九州山川圖。(公有領域)

三、天下一統的管理模式

夏禹之前,包括堯、舜時期,處於部落聯盟時期,是一種鬆散的統一,各氏族、部落酋長,由各氏族自行產生,各行其事。夏朝建立之後,為了統一政令,穩定社會秩序,防止相互侵擾,推出了許多措施。

1. 分州施治。原來各氏族、部落實行的都是氏族管理,氏族部落之間沒有領導與被領導關係,只有通婚、聯盟關係。從黃帝到堯,所謂「天下共主」,沒有強化的隸屬關係和義務。夏朝建立后,由氏族式變為地域式。各州長或者叫封國國君,或者叫方國國君,均由夏禹親自任命,受朝廷節制和領導。

2. 五服貢賦法。以前,各氏族、部落對「聯盟共主」進獻的物品,屬敬獻、報答和聯絡性質,不具義務性和法定性。夏朝建立后,根據各州物產情況,分別確定了各州應該進貢的物品種類和數量,以至進貢的時間和路線都有規定。這是各封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一種法律性質的規定,不可以討價還價。

《尚書?禹貢》記載,禹推出了「五服貢賦」之法。賦者,朝廷強制性從百姓那裡收取之意。貢者,諸侯自覺供奉于朝廷。

《禹貢》規定國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即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的地區。緊靠王城百里以內要交納連稈的整棵莊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內要交納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內要交納穀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內要交納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內要交納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即為國家和天子服差役的地區。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再往外三百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離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擔任國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擔任偵察工作。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內考慮推行禮樂法度、等,往外二百里以內要振興武威,保衛天子。

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要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靠近綏服三百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往外二百里以內要遵守王法條約。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即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維持隸屬關係;二百里的,進貢與否流動不定。


五服圖。(公有領域)

3. 統一曆法。曆法起源於對天文、天象的觀測,從伏羲到堯、舜、禹,都把觀測天象、把握天地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調和陰陽四時放在首位。我國傳統的干支紀年、紀月、紀日法起源很早,到了堯、舜時期,對曆法進行創新和統一。古時一代之興起,必定要改正朔,統一曆法。夏朝建立后,向各國頒布了夏曆,就是《夏小正》。依據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以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向作為「建寅」,是為歲首,每十二個月算一年。夏曆按照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像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以便利農業生產。每過三年,加一個閏月,也叫閏年,閏年這一年是十三個月,以協調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係。夏曆基本延用到現在。


清版《夏小正》。(公有領域)

 

4. 築城設壕。在古代,城就是國。夏的城郭已有一定製度,城門、閭巷、房舍,都有一定的布局。

5. 制定禹刑。據記載,夏朝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刑法和軍法。後人追述,夏朝已經有刑法三千條。

四、功成圓滿大禹歸天

大禹治九州,平水土,創立神州,鑄九鼎一統華夏。確立貢賦制度,建立、完善了管理體制,王道大備。大禹于修道也頗有心得,他寫了三部書:《真靈寶要集》、《天官寶書》和《靈寶長生法》。

還有一些未了之事,就是大禹治水過程中得到許多寶物,有的需要歸放原處,有的需要封藏起來,不能散落在世間。最後大禹決定,除了當年西城王君贈與的寶書歸放王屋山洞原處外,其它的,包括他寫的三部書,都分散封藏於各地的山中,以待有緣。

帝禹繼位為天子后,舉用皋陶為帝位繼承人,把他推薦給上天,並把國政授給他,但皋陶已是三朝元老,年齡比禹還要大,沒有繼任就死了。禹又舉用了益,益佐禹治水有功,沒有總攬百官的經驗。

過了七年,禹帝到東方視察,到達會稽。在那裡,上天派一位天神駕龍迎接大禹歸天。

服喪三年完畢,益也像禹和舜一樣,欲把帝位讓與禹的兒子啟,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兒子啟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於他。禹雖授益,但益佐禹時間短,所以,諸侯還是都離開益而去朝拜啟,說:「這是我們的君主禹帝的兒子啊。」於是啟繼承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夏帝啟。


夏啟畫像。(公有領域)

* * *
堯、舜、禹三位聖君所共同演繹的,是人間高尚時所能達到的美好景象:人們敬天重德,人間神跡常顯;帝王禪讓而繼,任人唯德,並多方考察,還要上薦于天,得到上天祥瑞的回應才隆重地舉行大典傳位授位。人們修身養性,常向得道高人祈求請教,甚至能得神仙們直接的指導;人們在神的直接指導和幫助下渡過難關,完成甚至今天都難以想像的奇迹??

於是人們確切知道,這是一個人神同在的時代,神州真是神出沒的地方,中華是神傳給人的文化。

結語

堯奉天命,以其仁慈博愛推赤心於天下,德被蒼生。在他的感召和教化下,百姓九族世代相親,百官一心政績卓著,萬邦和睦天下太平。萬國萬民凝聚一體,天下歸心,共同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為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堯奠定四時,創建曆法,使天地四時有序,陰陽調和。羿射九日,掃除妖魔,凈化人類生存環境。天授堯河圖洛書,開示虞、夏、殷、周、秦、漢興亡之數。聖德感天,天降十瑞以祥帝堯。景星獻瑞,昭示堯乃神來世間,開創新宇,開創五千年

帝舜處於承堯啟禹的時期,他所展現的高尚品德、仁愛孝悌,朱鳥呈祥,垂范後世。他所倡導並推行的倫理道德,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他所奠定的以道德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若日月之光,恩澤萬代。他確立官員、諸侯考核獎懲制度,強化朝廷與諸侯的聯繫和從屬關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法度、教育、考核獎懲體系,確立了天下一統的構架和格局。推行五典萬民樂從,開創教育功垂萬世,設立刑法有章可循。最後修得正果,得道升天。

禹治水土,以定九州,從此天地合數,宇宙有序,建立天地運行新秩序,最終完成了神州的創立過程。天下萬民皆得平土而居,威德教化及於荒遠的邊陲,功高日月。確立貢賦制度,建立完善管理體制,帝道大備。治九州功齊天地,鑄九鼎鎮撫八方,帝道興四海臣服,開新宇一統萬邦。神禹最後圓滿歸天。

堯、舜、禹三位聖君承前啟後,奉天命,降世間,開創新宇。參同契合宇宙自然,規正了天地四時運行秩序。賓士水土,調和陰陽,剷除妖魔,澄清寰宇,開創、奠定人類生活環境,凈化萬物生存空間,一統華夏。道行天下,德澤廣被,以巨德而帝天下,創造天地人協和自然、以道德為核心、天人合一的文化體系,共同完成了創建神州這個大舞台的過程,光耀寰宇。#

主要參考文獻

  •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含《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內容),中華書局香港分局出版,1985年9月
  • 淮南王劉安及其幕下士人,《淮南子》,西漢
  • 羅泌,《路史》,宋
  • 司馬貞,《三皇本紀》,唐
  • 房玄齡等人合著,《晉書》,唐
  • 《奇門遁甲》(「竊惟黃帝戰蚩尤于涿鹿,夢天神授符,而命風后演就奇門,此遁甲所由始也。帝堯命大禹治水,得玄女傳文,而因洛龜畫敘九疇,此遁甲所由著也。」)
  • 司馬遷,《史記》,西漢
  • 作者已佚,《竹書紀年》,戰國時代
  • 《春秋元命苞》,漢代,《春秋緯》之一種。其書已佚,僅存遺編殘圖
  • 《春秋緯》,漢
  • 劉向,《說苑》,西漢
  • 作者已佚,《山海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出於唐虞之際」
  • 上古帝王,《尚書》,上古及夏、商、西周
  • 先秦史官,《世本》,先秦
  • 馬驌,《繹史》,清
  •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 1964。
  • 吳平,《越絕書》,東漢
  • 戴德,《大戴禮記》,西漢
  • 班固,《白虎通義》,漢
  • 應劭,《風俗通義》,漢
  • 呂不韋,《呂氏春秋》,戰國時代
  • 沈約等人,《宋書》,南朝.梁
  • 任昉,《述異記》,南朝.梁
  • 班彪等,《漢書》,東漢
  • 彝族史詩,《洪水紀》,流傳於中國貴州西部的最完整的洪水傳說
  • 耶穌基督與其門徒的言行,《聖經》。神藉著人手而寫下他的話。
  • 酈道元,《水經注》,北魏晚期
  • 歐陽詢等十餘人,《藝文類聚》,武德七年(624年)成書
  • 李昉等,《太平御覽》,北宋
  • 潘錫恩等,《大清一統志》,清.嘉慶朝本
  • 匿名,《波波武經》,《The Popol Vuh》,16世紀中葉
  • 皇甫謐,《高士傳》,西晉
  • 蘇洵,《謚法》,宋
  • 荀況,《荀子》,周
  • 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禮記》,戰國時代
  • 馬端臨,《文獻通考》,元
  • 趙曄,《吳越春秋》,東漢
  • 王嘉,《拾遺記》,東晉
  • 羅含,《湘中記》,晉
  • 多人,《詩經》,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 左丘明,《春秋左氏傳》,春秋
  • 皇甫謐,《帝王世紀》,西晉
  • 鍾毓龍,《上古神話演義》,民國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