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儒家:儒家居然能救治現代疾病?(圖)

2016年12月13日 1:14     評論»

作者: 龔鵬程


人類的世界是需要孔儒思想來感化人心與維持秩序。圖為日本阿部正倫的《畫像》。(網路圖片)

接續〈思考儒家:儒家與現代資本社會〉一文。

這時,它就會跟當時——20世紀從經濟上去解釋儒家在社會上它是有用的——解釋的方式不一樣。

儒家的用途

在這個新時代里,儒家被認為在什麼地方可以起作用呢?

一、天人關係

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或「天人感應」思想,最能符合當今的生態思潮。

過去我在台灣讀書的時候,整個教育界其實跟大陸一樣(因為從晚清、五四運動以來就是一條路數發展的嘛)。基本上態度就是講現代、反對儒家,所以我們在解釋儒家時,儒家講「天人合一」都是被批判的。如說荀子,荀子的《天論篇》經常被拿出來高高舉起,特別推崇,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都認為荀子講的天是個自然天,沒有意志,天沒想法。不是像《易經》上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樣,不是的,天就是只是個自然的天。而且荀子被我們解釋為是要「戡天役物」的。「戡」是平定的意思,我們要平定天;「役物」就是來役使萬物。戡天役物,意謂對於現實世界自然世界,我們要以人為主,利用起來、開發起來。

這種思想,把荀子打扮成一位現代鬥士,跟天抗衡,彰顯人的意志,我不聽你天的這一套!傳統儒家大家講說天命,我們現代則說沒什麼天命,天不為堯存、不為紂亡,天只是自然的,所以沒有什麼叫做天命。所以這是一個強化的、畸形的、膨脹的人文思想,只有人沒有天了,這是由西方近代那個天人破裂的關係中來的。

整個西方近現代思想,是發生在人跟宗教拉開距離,人跟神決裂的關係中形成的。這樣一種思潮產生的結果是什麼?就是人天破裂。人不斷宣稱人可以代替,可以扮演上帝的那個角色。有創造性,可以出創造出任何東西出來,可以複製人、複製羊啊,可以創生出無數的東西出來。

傳統儒家思想對於西方現代這種人天破裂的關係,恰好可以起一個調節或改善的作用。天跟人是互相配合的,中國人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人文是相結合的。所以人可以「參贊化育」,參与天地的造化。但不是要打倒添、取代天、戡天役物,而是在順天地、和四時中長養萬物,故能與天地同春。我們跟生態的關係,叫做「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跟天地、四時能夠結合。「天人合一」這類話,儒家講了很多,對現代西方社會,有非常大的治療作用。

二、人的關係

各位都知道,儒家特彆強調自律,教人要不斷自反、自省、努力學習。我們看《論語》,一打開就是孔子勸學,接著曾子又講「吾日三省吾身」。讀《論語》,你可以發現它有個《聖經》佛經都沒有的現象,是什麼呢?以佛祖來說,佛祖會說我錯了嗎?佛祖是世尊呢,天下地下唯我獨尊哪!他從來就沒說過我錯了,你讀遍佛經也沒這個話。那上帝就更不會說我錯了,但孔子會!孔子會說我錯了,謝謝你告訴我。「大禹聞過則喜」啊,聖人也有過錯,但「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只要改過就好。所以儒家是十分強調自律、自反的,這個思想在全世界的思想譜系中非常特別。強調「克己」,這「己」就包括了我的知見、自我意識,要求人在高度自省的精神中去做他的事。

故儒家講的「誠」,基本上不是對別人誠信,而是對自己,所以叫「誠意正心」。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所以要「誠」。儒家講的、正心、誠意,都是對內的。人自我的檢查,高於別人對你的判斷,這個是儒家的基本看法,事實上這也最符合人的性質。

很多人都會講:現實世界中大家都昧著良心,誰憑良知做事啊?所以儒家的講法等於空談!其實良知非常簡單。你注意看:任何一個人在跟你講說小話、說別人的壞話、告訴你別人的隱私時,他的表情一定自己就先猥瑣起來,壓低聲音、遮住臉面,對不對?因為他自己知道這些話本身就是見不得人的。若他覺得自己的話代表正當正義,一定理直氣壯,昂然坦然。為什麼?因你自己就有一個良知的判斷,這是騙不了人的。

所以儒家說「慎獨」,你一個人的時候,面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對著自己,克己復禮,真誠克服自己的邪念貪慾。這種態度,亦稱為「敬」,是莊敬之敬。凡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儒家的基本原則。

三、人的世界之道理

基督教,佛教都是外向型的宗教,你要求解脫,須是求上帝拜阿彌陀佛。儒家不是,儒家一切以自己為主,所以它不是他力型的,它靠自力的,這樣才能形成克己修身的力量。在談現代人的自處之道時,我覺得這個已經丟失很久的道理,正當重新拿出來討論。

再說人跟別人的相處。人跟他人相處,近代服膺弱肉強食的原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但「弱肉強食」是人文世界的原理嗎?它是世界的原理呀!動物界都是弱肉強食的,可是人的世界不應這樣。

人文世界應該是「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對於殘疾的、力量小的、弱的人,要照顧他、幫助他,這才是人文世界的原理。

儒家所講仁愛的仁,才是人跟人相處的原則,可用來替代現代社會弱肉強食的原則,與動物原則不同,儒家講的「人禽之辨」,主要即在辨這個。

各位看動物,搶到一個東西,決不肯讓別的動物去吃,或打一架,誰強誰吃。但是我們人就會想:吃這東西該有個秩序,老人先吃、小孩先吃、或婦女先吃、或什麼該吃的人吃等等。這個秩序就是禮,禮中又有讓的精神,不是自己搶著獨霸,強調人跟人的關懷、分享、照顧弱小,而不是弱肉強食,你已經弱了我還欺負你。

過去,顧炎武曾經有個著名的論斷,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指政權垮了。「亡天下」則是人相食。人剝削人、人欺負人,人吃人,這樣的社會叫做「亡天下」,就是沒有了,回到禽獸世界。像現在,就是亡天下的時代,不是嗎?因為我們都在弱肉強食,不斷教人要做強者、要做成功人士。這是禽獸,不是人啊!

儒家強調仁與禮

傳統儒家強調仁,仁是什麼?就是人跟人之間有關懷、有同情,「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這樣才能互相協助,互相幫助,人跟人之間才有合作可說。所以用仁愛原則來替換現在這種弱肉強食的原則,是儒家在人人關係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提醒。

另外就是應該用「禮讓的原則」,或叫「禮敬的原則」來取代競爭原則。

現代的教育,從小進,老師就教你競爭,越是好,越是表示打敗了很多人;社會上則認為把別人都打敗了,才叫成功人士。這些都是競爭的原則。但儒家談的不是這個,否則為什麼儒家要講禮呢?

過去我們老是罵儒家「以禮殺人」。禮其實不殺人,是救人的!怎麼說?儒家曾言「禮,始諸飲食」。這兒有好吃的,怎麼辦?照著動物的方法,大家先打一架,贏的人吃?還是照我們人的道理,定個規則,以禮,譬如說老人先吃、體弱人先吃、女人先吃、小孩先吃、還是生病的人先吃等等?這個規矩,才是人文世界的邏輯,這就是禮!

請問這禮是殺人的還是救人?何況,這禮還不只是一個形式,它內在表達的是人跟人之間互相的敬重。人對天地的敬重、對事物的敬重,對他人的敬重,這敬,貫串成我們整個文化的內涵,所以不會造成一個無所畏懼的人,什麼都敢做。現代社會基本上就喪失了這個原則,才會人吃人、你爭我奪。這種禽獸競爭原則是要改變的。

(二)儒家重視學習

另外,儒家還特彆強調學習的原則。每個人活下來,都有學的義務、也有學的權利。所以《論語》一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荀子》第一篇也是《勸學篇》,人活著就是要學習。《易經》上說「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講的就是從問學到實踐這一貫的過程。而這個學呢,是「君子沒世而後已」的,學一輩子。人只要活著,就要學習,生命即是一段學習的歷程。

這跟現代社會完全不一樣。現代只認為學習是少年階段的事,學習是有階段性的,之後就不必再學了。

而「學」又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其目的是找到一個職業,故「學」只是個工具,誰也不認為學習就是生命本身,亦不曉得我們生命跟世界的關係、跟知識的關係,是不斷吸納、不斷調整自己的一個歷程。

正因重學,所以儒家強調「尊師」,強調師道。「師道」在儒學中特別重要,因為師道還有在政治上的應用。儒家在中國的政治上,曾很成功地把自己變成了的老師。過去的皇帝都要接受經筵教育。從皇子起,就接受儒學教育洗禮,培養到成了皇帝;皇帝每天早朝,回去后,下午要上課,有老師來教你儒家的一些道理。所以儒者一直扮演這個教導者——老師的角色。

儒家之道

當然,他跟君主關係也一直是緊張的,儒家強調「道尊于勢」,「道」——天道、師道,就是儒家之道——道的地位高於現實政治的權位、勢力。所以皇帝你是學生,你要聽我的,我教你往正道上走。有些皇帝卻是壞學生,不認同這個關係,老想伸張自己的勢力,把倒壓下來,要由自己來「作之君,作之師」,因此這裡有一定緊張關係。但是儒家強調學習、強調師道、強調道尊于勢的作用,影響還是很大的。在近代的人際關係中,這些都可以是對我們現代社會的調整。

對我們社會,儒家還有什麼可能產生作用的地方呢?其實,儒家在社會組織方面,也有可觀之處,值得注意。

這部分不只在現代有用,在古代也是如此。周漢儒家就強調要整齊風俗、化民成俗。宋明以後,儒家發現把力量花在政治領域,效果有限,所以更著力于化民成俗,讓儒學跟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起來。

傳授人道的書院

這種結合表現在幾方面,一是在民間廣設書院。書院跟學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學校是「科舉利祿之學」,是國家教育、國家的體制。它的教育內容是什麼呢?就是培養人參加國家的科名考試,所以其教學的內涵跟現在中學讀書的情況一樣,就那幾冊課本,翻來覆去背誦、翻來覆練習答題技巧,最後你考上了,讀的東西也就扔了。這是學校。學校不是講學問的地方,所以儒家要在各地廣設書院。書院是一種民間的教育體系,這個體系教的是剛剛講的人道,做人應該有的道理。通過學習,讓社會真正變成一個人文禮樂的社會,同時也是個學習型的社會,大家都來講習。

現代學校是圈地養豬型的,把學生圈進來,在裏面餵給你一些教材,你吃飽了出去,賣給市場。書院不是,書院是開放的,不是只教裏面這幾個學生,它面對整個社會,所以附近的一般老百姓都可以參加書院的講會。書院跟書院之間也有互動,故影響及於整個社會。用現代的概念來說,這叫「學習型社會」,實際上當時也即是朝這方向在做的。

孝親養老與建立禮治的社會

第二就是在孝親跟養老。在家庭跟社區、鄉黨、社區之間推行孝親跟養老。就是孝的倫理跟養老的倫理,這在歷史上也非常有成果。

第三是建立禮治的社會。社會很多地方不需要官方的統治。各位要知道:中國傳統政府的管轄單位最低的,只到縣這一級,官吏也遠沒現在這麼多,龐大的民間社會,往往靠宗族、行會,還有民間的禮儀,就能自行管理、運作。具體管理法則,則可見諸宗族的族譜、族規,行業的規約,鄉黨的鄉約。

鄉約最有趣。有點類似西方人上教堂,或者半個月一期,或者多久一期,大家聚會到一個約所,讀聖人的一些書籍與教訓,互相勸勉一番,互相勸善。清朝都市間還由此發展出各種善堂,相互勸善行善。

這些,今天社會上也慢慢有些恢復的氣象,比如辦書院、興宗族、修族譜、推行社區德化,慢慢讓這個污七八糟的社會恢復它原有的善性。

各位都知道儒家是要人「明德」的,要「明明德」,而止於至善,整個社會皆須能明德向善。目前儒家在社會中已經起了一些作用,很多書院與地方社區都在朝此努力,希望讓這個社會重新恢復生機。

生命禮儀

再者,任何社會、任何時代的人,都會碰到的一些東西。什麼東西呢?第一是叫「生命禮儀」。我們的生命過程,有出生、成年、、老死,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儒家面對這些,制定有一套生命禮禮儀。成年有成年禮,冠禮;婚有婚禮;死亡有葬禮;祭祀有祭禮。這些禮,配合著人的一生,處理我們生命中的各個重要階段,讓我們在這個階段過得又莊嚴又有意義。前面已經講了,現代人缺乏價值導向、不知生命的意義。儒家這些禮就可幫助我們、提醒我們生命的意義該如何來把握。

現在的青年,沒有什麼成年禮;結婚的禮,學西方又學得不像。西方婚禮是跟宗教有關的,愛,須與上帝相聯結。我們呢,結婚只是跑到酒店去大吃大喝,胡鬧一通,完全沒有神聖性。所以這些生命的禮儀,在現代也是可以恢復,或參考其義理而治理作樂的。

此外還有什麼呢?剛剛不是講了嗎?「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儒家講的天人關係,最自然、最簡單,就是把人放入天地自然運化之中看,人的所有思維、行動、作息、身體內部的關係,都是跟天地相結合的。現代人常以為一般講的小宇宙、大宇宙、人和天地的結合等觀念,出自道家,或出自中醫,殊不知這是儒家的傳統。

各位讀過《禮記》的《月令》篇吧!每個月時令不同,人的行動也就有所變化。更早的《逸周書》第五十一篇《月令》、第五十二篇《時訓》記一年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時之物候,也是講人跟四季之間的關係。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在節氣的陰陽變轉之中,人應該怎麼樣跟天地結合?這其間有很多禮儀,怎麼過端午或怎麼過三月三上巳或怎麼過重陽?這些禮儀,後來皆變成了民俗,形成了具體的文化內容。

人去體會自然,體會生命在自然中的流動,這些禮俗對豐富現代人生命的內涵都是有幫助的。所以你說儒家對現代社會有沒有用呢?

我藉著對問題的梳理之方式提供給各位這一類答案,包括了經濟層面的、政治層面的、社會層面的,還有我們人生命的層面。這都是儒家在今天可以產生重要作用的一些角度,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