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儒家:儒家居然能救治现代疾病?(图)

2016年12月13日 1:14     评论»

作者: 龚鹏程


人类的世界是需要孔儒思想来感化人心与维持秩序。图为日本阿部正伦的《画像》。(网络图片)

接续〈思考儒家:儒家与现代资本社会〉一文。

这时,它就会跟当时——20世纪从经济上去解释儒家在社会上它是有用的——解释的方式不一样。

儒家的用途

在这个新时代里,儒家被认为在什么地方可以起作用呢?

一、天人关系

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思想,最能符合当今的生态思潮。

过去我在台湾读书的时候,整个教育界其实跟大陆一样(因为从晚清、五四运动以来就是一条路数发展的嘛)。基本上态度就是讲现代、反对儒家,所以我们在解释儒家时,儒家讲“天人合一”都是被批判的。如说荀子,荀子的《天论篇》经常被拿出来高高举起,特别推崇,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都认为荀子讲的天是个自然天,没有意志,天没想法。不是像《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样,不是的,天就是只是个自然的天。而且荀子被我们解释为是要“戡天役物”的。“戡”是平定的意思,我们要平定天;“役物”就是来役使万物。戡天役物,意谓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我们要以人为主,利用起来、开发起来。

这种思想,把荀子打扮成一位现代斗士,跟天抗衡,彰显人的意志,我不听你天的这一套!传统儒家大家讲说天命,我们现代则说没什么天命,天不为尧存、不为纣亡,天只是自然的,所以没有什么叫做天命。所以这是一个强化的、畸形的、膨胀的人文思想,只有人没有天了,这是由西方近代那个天人破裂的关系中来的。

整个西方近现代思想,是发生在人跟宗教拉开距离,人跟神决裂的关系中形成的。这样一种思潮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人天破裂。人不断宣称人可以代替,可以扮演上帝的那个角色。有创造性,可以出创造出任何东西出来,可以复制人、复制羊啊,可以创生出无数的东西出来。

传统儒家思想对于西方现代这种人天破裂的关系,恰好可以起一个调节或改善的作用。天跟人是互相配合的,中国人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人文是相结合的。所以人可以“参赞化育”,参与天地的造化。但不是要打倒添、取代天、戡天役物,而是在顺天地、和四时中长养万物,故能与天地同春。我们跟生态的关系,叫做“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跟天地、四时能够结合。“天人合一”这类话,儒家讲了很多,对现代西方社会,有非常大的治疗作用。

二、人的关系

各位都知道,儒家特别强调自律,教人要不断自反、自省、努力学习。我们看《论语》,一打开就是孔子劝学,接着曾子又讲“吾日三省吾身”。读《论语》,你可以发现它有个《圣经》佛经都没有的现象,是什么呢?以佛祖来说,佛祖会说我错了吗?佛祖是世尊呢,天下地下唯我独尊哪!他从来就没说过我错了,你读遍佛经也没这个话。那上帝就更不会说我错了,但孔子会!孔子会说我错了,谢谢你告诉我。“大禹闻过则喜”啊,圣人也有过错,但“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只要改过就好。所以儒家是十分强调自律、自反的,这个思想在全世界的思想谱系中非常特别。强调“克己”,这“己”就包括了我的知见、自我意识,要求人在高度自省的精神中去做他的事。

故儒家讲的“诚”,基本上不是对别人诚信,而是对自己,所以叫“诚意正心”。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所以要“诚”。儒家讲的、正心、诚意,都是对内的。人自我的检查,高于别人对你的判断,这个是儒家的基本看法,事实上这也最符合人的性质。

很多人都会讲:现实世界中大家都昧着良心,谁凭良知做事啊?所以儒家的讲法等于空谈!其实良知非常简单。你注意看:任何一个人在跟你讲说小话、说别人的坏话、告诉你别人的隐私时,他的表情一定自己就先猥琐起来,压低声音、遮住脸面,对不对?因为他自己知道这些话本身就是见不得人的。若他觉得自己的话代表正当正义,一定理直气壮,昂然坦然。为什么?因你自己就有一个良知的判断,这是骗不了人的。

所以儒家说“慎独”,你一个人的时候,面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对着自己,克己复礼,真诚克服自己的邪念贪欲。这种态度,亦称为“敬”,是庄敬之敬。凡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儒家的基本原则。

三、人的世界之道理

基督教,佛教都是外向型的宗教,你要求解脱,须是求上帝拜阿弥陀佛。儒家不是,儒家一切以自己为主,所以它不是他力型的,它靠自力的,这样才能形成克己修身的力量。在谈现代人的自处之道时,我觉得这个已经丢失很久的道理,正当重新拿出来讨论。

再说人跟别人的相处。人跟他人相处,近代服膺弱肉强食的原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弱肉强食”是人文世界的原理吗?它是世界的原理呀!动物界都是弱肉强食的,可是人的世界不应这样。

人文世界应该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对于残疾的、力量小的、弱的人,要照顾他、帮助他,这才是人文世界的原理。

儒家所讲仁爱的仁,才是人跟人相处的原则,可用来替代现代社会弱肉强食的原则,与动物原则不同,儒家讲的“人禽之辨”,主要即在辨这个。

各位看动物,抢到一个东西,决不肯让别的动物去吃,或打一架,谁强谁吃。但是我们人就会想:吃这东西该有个秩序,老人先吃、小孩先吃、或妇女先吃、或什么该吃的人吃等等。这个秩序就是礼,礼中又有让的精神,不是自己抢着独霸,强调人跟人的关怀、分享、照顾弱小,而不是弱肉强食,你已经弱了我还欺负你。

过去,顾炎武曾经有个著名的论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指政权垮了。“亡天下”则是人相食。人剥削人、人欺负人,人吃人,这样的社会叫做“亡天下”,就是没有了,回到禽兽世界。像现在,就是亡天下的时代,不是吗?因为我们都在弱肉强食,不断教人要做强者、要做成功人士。这是禽兽,不是人啊!

儒家强调仁与礼

传统儒家强调仁,仁是什么?就是人跟人之间有关怀、有同情,“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样才能互相协助,互相帮助,人跟人之间才有合作可说。所以用仁爱原则来替换现在这种弱肉强食的原则,是儒家在人人关系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提醒。

另外就是应该用“礼让的原则”,或叫“礼敬的原则”来取代竞争原则。

现代的教育,从小进,老师就教你竞争,越是好,越是表示打败了很多人;社会上则认为把别人都打败了,才叫成功人士。这些都是竞争的原则。但儒家谈的不是这个,否则为什么儒家要讲礼呢?

过去我们老是骂儒家“以礼杀人”。礼其实不杀人,是救人的!怎么说?儒家曾言“礼,始诸饮食”。这儿有好吃的,怎么办?照着动物的方法,大家先打一架,赢的人吃?还是照我们人的道理,定个规则,以礼,譬如说老人先吃、体弱人先吃、女人先吃、小孩先吃、还是生病的人先吃等等?这个规矩,才是人文世界的逻辑,这就是礼!

请问这礼是杀人的还是救人?何况,这礼还不只是一个形式,它内在表达的是人跟人之间互相的敬重。人对天地的敬重、对事物的敬重,对他人的敬重,这敬,贯串成我们整个文化的内涵,所以不会造成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什么都敢做。现代社会基本上就丧失了这个原则,才会人吃人、你争我夺。这种禽兽竞争原则是要改变的。

(二)儒家重视学习

另外,儒家还特别强调学习的原则。每个人活下来,都有学的义务、也有学的权利。所以《论语》一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荀子》第一篇也是《劝学篇》,人活着就是要学习。《易经》上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讲的就是从问学到实践这一贯的过程。而这个学呢,是“君子没世而后已”的,学一辈子。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生命即是一段学习的历程。

这跟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现代只认为学习是少年阶段的事,学习是有阶段性的,之后就不必再学了。

而“学”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其目的是找到一个职业,故“学”只是个工具,谁也不认为学习就是生命本身,亦不晓得我们生命跟世界的关系、跟知识的关系,是不断吸纳、不断调整自己的一个历程。

正因重学,所以儒家强调“尊师”,强调师道。“师道”在儒学中特别重要,因为师道还有在政治上的应用。儒家在中国的政治上,曾很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的老师。过去的皇帝都要接受经筵教育。从皇子起,就接受儒学教育洗礼,培养到成了皇帝;皇帝每天早朝,回去后,下午要上课,有老师来教你儒家的一些道理。所以儒者一直扮演这个教导者——老师的角色。

儒家之道

当然,他跟君主关系也一直是紧张的,儒家强调“道尊于势”,“道”——天道、师道,就是儒家之道——道的地位高于现实政治的权位、势力。所以皇帝你是学生,你要听我的,我教你往正道上走。有些皇帝却是坏学生,不认同这个关系,老想伸张自己的势力,把倒压下来,要由自己来“作之君,作之师”,因此这里有一定紧张关系。但是儒家强调学习、强调师道、强调道尊于势的作用,影响还是很大的。在近代的人际关系中,这些都可以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调整。

对我们社会,儒家还有什么可能产生作用的地方呢?其实,儒家在社会组织方面,也有可观之处,值得注意。

这部分不只在现代有用,在古代也是如此。周汉儒家就强调要整齐风俗、化民成俗。宋明以后,儒家发现把力量花在政治领域,效果有限,所以更着力于化民成俗,让儒学跟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

传授人道的书院

这种结合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在民间广设书院。书院跟学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校是“科举利禄之学”,是国家教育、国家的体制。它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培养人参加国家的科名考试,所以其教学的内涵跟现在中学读书的情况一样,就那几册课本,翻来覆去背诵、翻来覆练习答题技巧,最后你考上了,读的东西也就扔了。这是学校。学校不是讲学问的地方,所以儒家要在各地广设书院。书院是一种民间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教的是刚刚讲的人道,做人应该有的道理。通过学习,让社会真正变成一个人文礼乐的社会,同时也是个学习型的社会,大家都来讲习。

现代学校是圈地养猪型的,把学生圈进来,在里面喂给你一些教材,你吃饱了出去,卖给市场。书院不是,书院是开放的,不是只教里面这几个学生,它面对整个社会,所以附近的一般老百姓都可以参加书院的讲会。书院跟书院之间也有互动,故影响及于整个社会。用现代的概念来说,这叫“学习型社会”,实际上当时也即是朝这方向在做的。

孝亲养老与建立礼治的社会

第二就是在孝亲跟养老。在家庭跟社区、乡党、社区之间推行孝亲跟养老。就是孝的伦理跟养老的伦理,这在历史上也非常有成果。

第三是建立礼治的社会。社会很多地方不需要官方的统治。各位要知道:中国传统政府的管辖单位最低的,只到县这一级,官吏也远没现在这么多,庞大的民间社会,往往靠宗族、行会,还有民间的礼仪,就能自行管理、运作。具体管理法则,则可见诸宗族的族谱、族规,行业的规约,乡党的乡约。

乡约最有趣。有点类似西方人上教堂,或者半个月一期,或者多久一期,大家聚会到一个约所,读圣人的一些书籍与教训,互相劝勉一番,互相劝善。清朝都市间还由此发展出各种善堂,相互劝善行善。

这些,今天社会上也慢慢有些恢复的气象,比如办书院、兴宗族、修族谱、推行社区德化,慢慢让这个污七八糟的社会恢复它原有的善性。

各位都知道儒家是要人“明德”的,要“明明德”,而止于至善,整个社会皆须能明德向善。目前儒家在社会中已经起了一些作用,很多书院与地方社区都在朝此努力,希望让这个社会重新恢复生机。

生命礼仪

再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人,都会碰到的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第一是叫“生命礼仪”。我们的生命过程,有出生、成年、、老死,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儒家面对这些,制定有一套生命礼礼仪。成年有成年礼,冠礼;婚有婚礼;死亡有葬礼;祭祀有祭礼。这些礼,配合着人的一生,处理我们生命中的各个重要阶段,让我们在这个阶段过得又庄严又有意义。前面已经讲了,现代人缺乏价值导向、不知生命的意义。儒家这些礼就可帮助我们、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该如何来把握。

现在的青年,没有什么成年礼;结婚的礼,学西方又学得不像。西方婚礼是跟宗教有关的,爱,须与上帝相联结。我们呢,结婚只是跑到酒店去大吃大喝,胡闹一通,完全没有神圣性。所以这些生命的礼仪,在现代也是可以恢复,或参考其义理而治理作乐的。

此外还有什么呢?刚刚不是讲了吗?“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儒家讲的天人关系,最自然、最简单,就是把人放入天地自然运化之中看,人的所有思维、行动、作息、身体内部的关系,都是跟天地相结合的。现代人常以为一般讲的小宇宙、大宇宙、人和天地的结合等观念,出自道家,或出自中医,殊不知这是儒家的传统。

各位读过《礼记》的《月令》篇吧!每个月时令不同,人的行动也就有所变化。更早的《逸周书》第五十一篇《月令》、第五十二篇《时训》记一年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时之物候,也是讲人跟四季之间的关系。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在节气的阴阳变转之中,人应该怎么样跟天地结合?这其间有很多礼仪,怎么过端午或怎么过三月三上巳或怎么过重阳?这些礼仪,后来皆变成了民俗,形成了具体的文化内容。

人去体会自然,体会生命在自然中的流动,这些礼俗对丰富现代人生命的内涵都是有帮助的。所以你说儒家对现代社会有没有用呢?

我借着对问题的梳理之方式提供给各位这一类答案,包括了经济层面的、政治层面的、社会层面的,还有我们人生命的层面。这都是儒家在今天可以产生重要作用的一些角度,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