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春曉 ——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2016年11月08日 20:49     評論»

文/石方行

,是一座中國大陸省的省會城市。素有「東方莫斯科」和「東方小巴黎」的美譽。因為地處中國最北部的省份,每年冬季冰雪景觀非常具有特色,所以又被稱為「冰城」。

因為我覺得每一座城市不僅是由建築和居民還有各類產業所組成,每一座城市其實也都是一個個不同的鮮活生命。都具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所以在這個「名人輪迴」系列中寫寫這座城市的,和其存在的現實意義。

按照古中國的範圍而言就是亞洲的東部、中部、東南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區,神在不同的地域分別造就了人種。從考古學上來說,在中國的江南地區、中原地區、半島和東北的朝陽和松花江流域都發現過新舊時期時代的遺址,表明在遠古時代都有先民在此活動。

現今的哈爾濱阿城區曾經是金國的上京會寧府所在地。哈爾濱地區屬於其周邊。

因為在古代黑龍江地區,因森林覆蓋率高,冬季非常的寒冷,中原王朝的農耕文明對本地區沒有進行有效的控制。這裡在不同朝代,雖然有時表面上屬於中原王朝所轄,但實際上還是屬於較相對獨立。

前時期,因為採取封禁政策,不許中原民眾擅自出山海關進入東北,所以這裡在清朝前期還是很荒涼。「北大荒」是中原人對這個中國最北的部分的一種直接印象。

自從清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加之中原和山東半島人們有時經常飽受天災和人禍之苦,開始了近代史上「闖關東」的轟轟烈烈的潮。導致大量的滿、漢百姓湧入哈爾濱地區。有人說這場移民潮持續到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其實在篡政之後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依舊有很多從山東、江蘇等地逃荒過來的人後來在此定居。

然而,哈爾濱地區直到19世紀仍然大部是農田。19世紀末,今哈爾濱市區範圍內有十余個村莊,人口約30,000人。

對於哈爾濱核心區域來說,其真正的發展是從俄國人選此地為東清的樞紐之後。

清朝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6月3日),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了《清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又稱《清俄密約》)由此獲得了東清鐵路的修築權,在黑龍江、吉林二省(注:是當時的行政區編製,這段鐵路完全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境內)內修建滿洲里至綏芬河的鐵路幹線。

1898年沙俄特別考察隊選中了位於松花江與其支流阿什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即今哈爾濱市區,並著手進行城市規劃。並決定將鐵路工程局設在哈爾濱,並立即開始辦公,是為哈爾濱建城之始。

1903年7月14日東清鐵路全線正式通車,松花江市(初始名稱)復稱哈爾濱市,同年11月1日開通了哈爾濱至海參崴的客運列車,因為解決了交通上的不便致使俄國移民及其他歐洲移民開始大量移居哈爾濱。而且外來移民一度佔據絕多多數。後來隨著時局的不斷變化,外來移民逐漸減少,現在以中國人居多。

剛開始哈爾濱的以俄文化和建築風格為主,後來逐漸的融入了猶太文化和滿、漢文化。尤其體現在城市建設,市民的文化生活和飲食方面,以至哈爾濱的地方方言中仍存有俄文、滿文詞彙。飲食和建築方面也是融入了歐洲和中原文化的氛圍與內涵。所以總體上來說,哈爾濱屬於一個移民城市,融匯了東西方的文化,屬於多元文化。

其實作為一座發展歷史較晚而且是屬於外國人佔領並建造、移民的城市,在現今中國發展當中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起碼在中共篡政初期,哈爾濱作為老工業基地,為中共奪取天下和坐天下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現今哈爾濱在中國所有省會城市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視。

除了表面上的經濟利益和文化氛圍之外,我就在想這座移民城市他它今天的作用是什麼?神為什麼安排黑龍江地區開發的這麼晚,為什麼安排哈爾濱是這樣發展的過程?

仔細想來,其實黑龍江包括吉林、遼寧是給中國人留後路而安排其開發較晚。因為人類要想發展,必須靠勞動,那麼勞動就需要消耗資源。森林和土地、礦產等等。那麼當中原地帶文明發展歷史持續很長,資源消耗很大,那麼就得讓中土的百姓有個活路,於是在近代就出現了「闖關東」的移民潮。緩解關里(山海關以里)民眾對環境資源的壓力。

對於哈爾濱地區的多元文化並存而言,其實就是讓廣大的中國民眾明白一個道理: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地方也好還是客居他鄉也好,其實都是人在漫漫輪迴轉生中的一個片段而已。經過了或長或短時間的漂泊在這裏駐足、小憩,甚至留下一段印記(建築和文化),但這裏都是客棧。生命真正的回歸那就需要信仰的力量。當看到歐式教堂、東方寺廟的時候,我想人們應該生氣對神佛的敬意和感恩,了卻塵世的煩惱,按照神佛的要旨去做才能了斷生死、回歸天上。

我想當人們真正的理解了哈爾濱這座城市所存在的關於生命的意義之後,才能對哈爾濱有個深刻的理解。更是對這座城市背後所承載的那個生命的最好報答吧。

來源:看十方博客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