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春晓 ——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2016年11月08日 20:49     评论»

文/石方行

,是一座中国大陆省的省会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因为地处中国最北部的省份,每年冬季冰雪景观非常具有特色,所以又被称为“冰城”。

因为我觉得每一座城市不仅是由建筑和居民还有各类产业所组成,每一座城市其实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鲜活生命。都具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在这个“名人轮回”系列中写写这座城市的,和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按照古中国的范围而言就是亚洲的东部、中部、东南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神在不同的地域分别造就了人种。从考古学上来说,在中国的江南地区、中原地区、半岛和东北的朝阳和松花江流域都发现过新旧时期时代的遗址,表明在远古时代都有先民在此活动。

现今的哈尔滨阿城区曾经是金国的上京会宁府所在地。哈尔滨地区属于其周边。

因为在古代黑龙江地区,因森林覆盖率高,冬季非常的寒冷,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对本地区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这里在不同朝代,虽然有时表面上属于中原王朝所辖,但实际上还是属于较相对独立。

前时期,因为采取封禁政策,不许中原民众擅自出山海关进入东北,所以这里在清朝前期还是很荒凉。“北大荒”是中原人对这个中国最北的部分的一种直接印象。

自从清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政策的实施,加之中原和山东半岛人们有时经常饱受天灾和人祸之苦,开始了近代史上“闯关东”的轰轰烈烈的潮。导致大量的满、汉百姓涌入哈尔滨地区。有人说这场移民潮持续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实在篡政之后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依旧有很多从山东、江苏等地逃荒过来的人后来在此定居。

然而,哈尔滨地区直到19世纪仍然大部是农田。19世纪末,今哈尔滨市区范围内有十余个村庄,人口约30,000人。

对于哈尔滨核心区域来说,其真正的发展是从俄国人选此地为东清的枢纽之后。

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6月3日),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清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清俄密约》)由此获得了东清铁路的修筑权,在黑龙江、吉林二省(注:是当时的行政区编制,这段铁路完全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境内)内修建满洲里至绥芬河的铁路干线。

1898年沙俄特别考察队选中了位于松花江与其支流阿什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即今哈尔滨市区,并着手进行城市规划。并决定将铁路工程局设在哈尔滨,并立即开始办公,是为哈尔滨建城之始。

1903年7月14日东清铁路全线正式通车,松花江市(初始名称)复称哈尔滨市,同年11月1日开通了哈尔滨至海参崴的客运列车,因为解决了交通上的不便致使俄国移民及其他欧洲移民开始大量移居哈尔滨。而且外来移民一度占据绝多多数。后来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化,外来移民逐渐减少,现在以中国人居多。

刚开始哈尔滨的以俄文化和建筑风格为主,后来逐渐的融入了犹太文化和满、汉文化。尤其体现在城市建设,市民的文化生活和饮食方面,以至哈尔滨的地方方言中仍存有俄文、满文词汇。饮食和建筑方面也是融入了欧洲和中原文化的氛围与内涵。所以总体上来说,哈尔滨属于一个移民城市,融汇了东西方的文化,属于多元文化。

其实作为一座发展历史较晚而且是属于外国人占领并建造、移民的城市,在现今中国发展当中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起码在中共篡政初期,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为中共夺取天下和坐天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今哈尔滨在中国所有省会城市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视。

除了表面上的经济利益和文化氛围之外,我就在想这座移民城市他它今天的作用是什么?神为什么安排黑龙江地区开发的这么晚,为什么安排哈尔滨是这样发展的过程?

仔细想来,其实黑龙江包括吉林、辽宁是给中国人留后路而安排其开发较晚。因为人类要想发展,必须靠劳动,那么劳动就需要消耗资源。森林和土地、矿产等等。那么当中原地带文明发展历史持续很长,资源消耗很大,那么就得让中土的百姓有个活路,于是在近代就出现了“闯关东”的移民潮。缓解关里(山海关以里)民众对环境资源的压力。

对于哈尔滨地区的多元文化并存而言,其实就是让广大的中国民众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地方也好还是客居他乡也好,其实都是人在漫漫轮回转生中的一个片段而已。经过了或长或短时间的漂泊在这里驻足、小憩,甚至留下一段印记(建筑和文化),但这里都是客栈。生命真正的回归那就需要信仰的力量。当看到欧式教堂、东方寺庙的时候,我想人们应该生气对神佛的敬意和感恩,了却尘世的烦恼,按照神佛的要旨去做才能了断生死、回归天上。

我想当人们真正的理解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所存在的关于生命的意义之后,才能对哈尔滨有个深刻的理解。更是对这座城市背后所承载的那个生命的最好报答吧。

来源:看十方博客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