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法國繪畫:學院派概覽

2016年09月09日 8:11     評論»

文/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 舒原 譯[法]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誘惑》(Tentation),1860年作,布面油畫,132.08×99.06cm,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法]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誘惑》(Tentation),1860年作,布面油畫,132.08×99.06cm,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回溯19世紀法國,就不能不審視「國家科學與藝術研究院」(Institut Nationale des Sciences et des Arts,簡稱研究院)及其下屬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 Arts,通常稱為法國美術學院)的歷史。

研究院是由管理國家科學和藝術事務的專家組成的專屬機構,由五個分院組成。其中美術學院不僅負責監督繪畫,也監督雕塑、建築和音樂的發展。研究院內擔任行政事務的有40名成員,其中畫家佔14席。

「每個新成員都由現有成員表決任命,並經批准。會員通常是終身制,任命為會員,可說是藝術家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其在展覽、教學和成就認定方面的影響十分深遠……研究院的14位畫家是專業活動領域最高級別的代表。」約翰?米爾納(John Milner)在其著作《的工作室》(The Studios of Paris)中寫道。

就個人創作的影響力和聲望而言,協會成員中最重要的人物有: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儒勒?列斐伏爾(Jules Lefebvre,1836–1911),讓—萊昂?熱羅姆(Jean-Léon Ger?me,1824—1904),邦雅曼?貢斯當(Benjamin Constant,1845—1902),萊昂?博納特(León Bonnat,1833—1922),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 ,1826—1898),儒勒?布雷頓(Jules Breton,1827—1906),亞歷山大?卡巴奈爾(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居斯塔夫?布朗熱(Gustave Boulanger,1824—1888),讓—路易—歐內斯特?梅索尼埃(Jean-Louis-Ernest Meissonier,1815—1891)和他的學生愛德華?德太耶(édouard Detaille,1848—1912)。


[法]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托比亞斯與父親道別》(Tobias Saying Farewell to his Father),1860年作,布面油畫,19×153cm,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藏。(公有領域)

「藝術研究院」(行政機構)和「美術學院」(實體學校)自1648年成立以來,結構和政策都有所調整。在1819到1863年間,研究院既為學院聘請了教授,也褒獎了大獎(Prix de Rome)的得主(巴黎沙龍的獎項則由拿破崙三世頒出)。羅馬大獎每年只頒給一人,是最負盛譽、也最受年輕藝術家關注的獎項。得獎藝術家可赴羅馬進行為期二至五年的研習,成功的藝術生涯由此獲得保證。

這種結構一直保持到1863年3月13日,當時巴黎美術學院的美術總監阿爾弗雷德—艾米利恩?德?烏韋克爾克(Alfred-Emilien de Nieuwerkerke)伯爵將學院的相當一部分控制權從研究院轉給了王室,即拿破崙三世。後者于同年11月13日頒布改革令,宣布創建教育委員會(Conseil d』 Enseignement),不但接手了美術學院教授的任命權,也有權選擇羅馬大獎的37名評委。

這是政府試圖從學院轉移權力的第三次嘗試,但正如前兩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1874年,學院又引入一種方法,使得研究院的藝術家們又可以頒發獎項、聘請教授了。

更多動蕩接踵而至。1878年,決定巴黎沙龍展出作品的權力被移交給了法國藝術家協會(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ais),如此,從1881年起,藝術家(而不是政府或其部門)成為沙龍展出作品的決定者。

這種行政權的不斷更迭,與法國大革命之前數年間公眾對君權的不滿是一脈相承的。甚至在法國藝術家協會成立后,這種心態也未有明顯改變,因為掌權的藝術家們再次招致一些人的不滿。

因此有這樣一種觀點:不斷層層設立的權威,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學院派教學方法和巴黎沙龍的反叛,最終引發了現代思想的興起。


[法]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純真》(L ‘innocence),1893年作,布面油畫,100×52.5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法]儒勒?布雷頓(Jules Breton,1827—1906),《清晨》(Le Matin),1888年作,97.79×124.46cm,布面油畫,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法]萊昂?博納特(León Bonnat,1833—1922),《第一步》(First Steps),年代不詳,布面油畫,56.5×96.5 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法]儒勒?列斐伏爾(Jules Lefebvre,1836–1911),《格拉濟耶拉》(Graziella),1878年作,布面油畫,200×112.4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法]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1826—1898),《年幼的摩西》(Young Moses),1878年作,布面油畫,185.4×134.6cm,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法]讓—路易—歐內斯特?梅索尼埃(Jean-Louis-Ernest Meissonier,1815—1891),《彈奏大低音魯特琴的士兵》(Soldier Playing the Theorbo),1865年作,板上油畫, 21.9×29.2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法]愛德華?德太耶(édouard Detaille,1848—1912),《俄羅斯戰役中拿破崙榮譽衛隊攻打哥薩克人》(Cossacks attacked by the Guard of Honor during Napoleon’s Russian Campaign),年代不詳,板上油畫,38.6×46.2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法]讓—萊昂?熱羅姆(Jean-Léon Gér?me),《基督教殉道者最後的祈禱》(The Christian Martyrs』Last Prayer),美國巴爾的摩市沃爾特斯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法]居斯塔夫?布朗熱(Gustave Boulanger,1824—1888),《龐貝城一位詩人家中的悲劇綵排》(Répétition dans la maison du poète tragique à Pompéi,1855年作,76×48 cm,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法]亞歷山大?卡巴奈爾(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參議院特使授命辛辛納圖斯為羅馬獨裁官》(Envoys of the Senate Offer the Dictatorship to Cincinnatus),1844年作(畫家時年約21歲),布面油畫,146.5×114cm,法國蒙彼利埃法布爾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待續)

作者簡介: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19世紀歐洲繪畫專家,現任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的首席運營官。

來源: 責任編輯:茉莉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