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受四朝君王尊崇的海雲禪師

2015年12月10日 3:18     評論»

作者:皇甫容

回觀天地之闊,望寰宇渺渺,時隱時現的翩翩道心,終待累世百鍊之後,自迎霞光通徹。(網路圖片)

這位悟境宏闊,他能任憑歲月流轉,滄海桑田,騰躡煙霞之上,高吟古調;恬于素食寒衣,開懷縱筆,端寫靈篇妙章。在無邊無垠的蕩蕩乾坤中,終以初心揣千乘明珠,不懼萬仞高峰險阻,參透人間幾重歡樂。綿延時空,這道禪心如天籟,曾向人間一度,天外空歸;亦如明鏡,形鑒宋、金、蒙元。他就是備受四朝王公尊崇的禪師——海雲印簡。

據說,海雲七歲時,他的父親教他誦讀《孝經》的「開宗明義」章,海雲突然問:「開者何宗,明者何主?」當時他的父親一聽,既無法回答他的問題,又非常驚訝小兒之空靈,心想:此兒必非塵世中人。於是就帶他去拜見傳戒顏公。

顏公為觀其根性,就教他石頭和尚的《草庵歌》。海雲唱道:「住庵人,鎮常在;不屬中間與內外。世人住處我不住,世人愛處我不愛。」一面唱,一面不由自主地揮著小手,手舞足蹈。顏公看在眼裡,心中讚歎。8歲時,中觀沼禪師就收海云為徒,他8歲落髮,11歲受具足戒正式為僧。後來海雲隨同沼公前往嵐州廣惠寺,此時海雲已能升座演法。

在寺院中海雲最小,未泯的童心又伴著禪心。一天,寺院的禪師對一個說:「你到海雲的背上拍一下,等他回頭時,你向他伸一根手指,看他有何反應?」這個僧人真的就去拍了一下,誰知海雲只是向上豎起一根手指,然後頭也不回就走了。僧人驚訝:小童如此老成,又頗有神通。

回觀天地之闊,望寰宇渺渺,時隱時現的翩翩道心,終待累世百鍊之後,自迎霞光通徹。(網路圖片)
到海雲18歲時,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軍攻陷了寧遠城和嵐城。一時之間,寺院眾僧紛紛逃散,唯有海雲獨自留下守侍老邁的沼公。沼公見他求道之心至誠至仁,臨危大難毫無懼意,於是就對他說:「你的因緣當在北方朔漠,我將會和你順應天道,一起前往北方。」

第二天大軍入城,大將史天澤見海雲氣宇軒昂,毫無懼意,心中暗自驚奇。另一位大將李七哥就問他:「你是出家人,是修禪,還是修道?」海雲說:「修禪就像僧人的羽翼,如國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才好。」兩位大將見他年紀不大,卻頗有膽識應對不凡,於是就以禮相邀海雲和他的師父沼公。沼公開示教導這兩位大將,二將聽聞法理,也覺心中開闊,喜由心生,於是就對沼公行弟子之禮,並與海雲結為金石之交。

此後,史、李二將又將他們推薦給南征統帥、蒙古帝國「四傑」之一的太師木華黎。木華黎請海雲師徒來到北方的赤城弘法,同時,還特意向遠在西征的成吉思汗彙報此事。成吉思汗頒旨說:「你派人來說的老長老、小長老,他們都是祝告上天的人,一定好好予以衣糧供給奉養。」

沼公和海雲師徒二人得到成吉思汗的敬重,奉詔住持興安香泉院。同時,太祖賜沼禪師為「中觀慈雲正覺大禪師」之號,賜海雲「寂照英悟大師」之號,並以官祿奉養。

沼公圓寂后,海雲化緣建塔,供養沼公頂骨舍利。一天晚上,海雲忽聞空中有人喊他的名字,並對他說:「大事將成,毋滯於此。」次日黎明,海雲就策杖前往燕京。途中經過松鋪,忽然天降大雨。海雲在一處懸崖下避雨留宿。就在他敲擊燧石取火時,海雲豁然大悟(開悟),他摸著自己的臉說:「今日始知眉橫鼻直。確信天下老和尚說的不是夢話!」

在海雲抵達大慶壽寺的前一天晚上,中和璋禪師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異僧手持禪杖,逕直走入方丈室內踞坐。璋禪師通知眾僧:「今日但有僧過,當令來見老僧。」到了傍晚,海雲果然來到大慶壽寺。海雲一到,璋禪師就笑著說:「此夜來所夢者。」

海雲接任大慶壽寺住持后,道豐日隆。他手刺血和金泥書寫十六部經書,廣布天下,併為數百王公貴族受戒。當時,蒙古尚未定都燕京,當時佔領燕京的重要將領、掌管庶民生死大權的是忽都護。

忽都護常來拜見海雲,聽他講經說法,而且還經常討教諸如「蝗災」、「出獵」、「刑罰」等問題。當忽都護詢問打獵一事時,海雲「對以救人為急;馳騁娛樂之事,非所為宜」來回答;當問及刑賞諸事時,海雲則說:「心當以仁恕為心,方為善。」金國潰亡后,海雲又特別向忽都護提出,應當對孔子後裔孔元措襲封「衍聖公」頭銜,蒙古貴族接納了此建議。

從成吉思汗、窩闊台、貴由到蒙哥,四代君王一直對海雲崇敬有加。海雲悟境宏闊,說法圓融,他的敦厚也傾倒了很多蒙古貴族。元太宗窩闊台仰慕海雲之名,特遣使賜以「稱心自在行」。1235年,窩闊台差官選試天下僧道,海雲被推為主持,后賜號為「光天鎮國大士」。1247年,貴由汗「頒詔,命師(指海雲)統僧,賜白金萬兩」。

早在1242年,當時尚未即位的元世祖忽必烈為了請教佛法,曾邀請海雲赴帳內。忽必烈曾問:「佛法中是否有安天下之法?」海雲回答道:「社稷安危,在於生民休戚。休戚安危,皆在於政。而政在天、在人,皆不離心。」

忽必烈請問佛法后,遵從海雲受菩薩戒。海雲勸忽必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並開示:「恆念百姓不安。善撫綏,明賞罰。執政無私,任賢納諫。一切時中常行方便。皆為佛法。」後來,忽必烈取海雲之號,改燕京普濟禪院為「海雲禪寺」。

海雲以廟堂之高,傳佛法大義;于遼疆神州,傳仁恕之風。他順天道應運入世,在四方征戰的天時之下,為世道增添「仁恕為心」的濃重一筆,既延存神傳文化的血脈,也使普天黎民得聞佛法,「以正道統」。

想必海雲「自有孤高棲鳳質,能教倜儻化龍形」。當男兒了悟道法,恬素返歸希夷,如芥納須彌,毛吞大海。縱使他身披紙襖麻衣,腳履敝屐葛屨,也不會改修道初心。回觀天地之闊,望寰宇渺渺,時隱時現的翩翩道心,終待累世百鍊之後,自迎霞光通徹。#

來源: 責任編輯:林斌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