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中醫故事(3)

2013年09月06日 10:51     評論»

【明心網】雞鴨魚肉皆可入葯

在我國古代眾多的養生家中,有這麼一個流派,他們既不主張呼吸吐納,運動鍛煉,也不主張悅意琴棋,服食藥餌,他們提倡食療。這一派人中有南唐的陳士良、元代的忽思慧以及明代的盧和等,但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唐代的著名醫藥學家孟詵了。

孟詵生於公元621年,卒于公元713年,享年92歲。他從年輕時就喜好醫藥,後來更精研食療與養生術,他曾對人說:「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實踐經驗,他搜集了241種兼具醫療作用與營養價值的食品,編成了我國第一部食療學的專著《食療本草》。

書中記載了許多常見的食療品,如,雞:光粉諸石為末,和飯與雞食之,后取雞食之,甚補益。人毒熱發,可取三顆雞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差(差,好的意思)。黃雌雞,補丈夫陽氣,治冷氣。……鴨:主補中益氣、消食。消十二種蟲。白鴨肉補虛。鵝:卵,補五臟,亦補中益氣。(惟)多發痼疾。鯽魚: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臟。羊奶:補肺腎之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蘿蔔:服之令人白凈肌細。茶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柿子:補虛勞不足。紅柿,補氣,續經脈氣。干柿,厚腸胃,溫中,健脾胃氣,消宿血。黑豆:令人長生,又益陽道(增強性功能)。

在孟詵的食療品中,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魚、肉、水果、蔬菜無所不包,真可謂品種齊全,琳琅滿目。正所謂「葯補不如食補」。

世界上最早的動物臨床試驗

公元8世紀初,唐代本草學家陳藏器寫的《本草拾遺》中所記載的動物實驗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物藥理實驗。這比西方早了近一千年。

所謂動物藥理實驗,是指為了弄清藥物的性能,用動物進行試驗。

《本草拾遺》中載:「赤銅屑主折瘍,能焊入骨,凡六畜有損者,細研酒服,直入骨傷處,六畜死後取骨視之,猶有焊痕,可驗。」這說明骨骼的複原和連接,可以用銅來治療使其早日愈合。然而,這次動物實驗不是有意識的,只是在受傷的六畜死後,作了解剖才發現的。

真正有目的在動物身上做臨床藥理實驗的,那就是宋代寇宗爽在1116年做的實驗了。他在《本草衍義》中寫道:「有人以自然銅飼折翅胡雁,后遂飛去。今人(以之治)打撲損。」胡雁的翅膀折斷了,然後進行試驗,這就是現代藥理試驗用的模型。給折翅胡雁喂飼自然銅,雁骨傷愈后,就展翅高飛了。然後又把這成功的試驗結果應用到臨床,給骨折病人服用治療。

現代科學實驗已經證明,銅元素是骨骼中製造骨質的成骨細胞內必不可少的物質。實驗還進一步表明,骨折后骨痂的形成過程也需要有銅元素參加。經過分析,在骨痂中的銅,含量比正常骨要高得多。銅離子進入血液后,變成有氧化酶活性的血清銅蛋白,它對體內的銅有著運輸和調節的作用。銅對骨痂的形成,起著觸媒的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自然銅接骨之功,與銅屑同,不可誣也」,又說「自然銅接骨之後,不可常服」。說明過多的銅元素對人體會有害處。

到了明清時代,用動物做藥理試驗就很普遍了。李時珍甚至用自己的身體進行試驗,服用較大量的洋金花(即曼陀羅花)對人體的麻醉作用進行驗證,顯而易見,用動物做試驗則成為一種潮流。

大凡后妃們生病,總要由貼身的太監介紹病情,太醫也總是詳細地詢問這些情況,諸如胃納、舌苔、二便、癥狀、病程等。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有時太醫還要給太監送些禮物。–近代名醫施今墨

在我國古典小說和傳統戲曲里,常有太醫為皇帝的后妃們「懸絲診脈」的情節。具體方法是:后妃和太醫各居一室,由太監或宮女將一根紅絲線拴在後妃的手腕上,線的另一端

交給太醫把按,通過絲線辨別病情。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宮廷禮制,以防亂了宮闈。

傳說孫思邈給長孫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孫氏系從民間召來,不是有職銜的太醫院的御醫,太監就有意試他,先後把絲線拴在冬青根、銅鼎腳和鸚鵡腿上,結果都被孫氏識破,最後才把絲線系在娘娘腕上。孫思邈診得脈象,知是滯產,便開出一劑藥方,娘娘遂順利分娩。同行問其竅門,孫思邈笑而不答。

吳承恩《西遊記》中有孫猴子給朱紫國國王懸絲診脈的故事。畢竟是神話傳說,不足為信。或者說,大略只有孫猴子這樣的神通,才有可能掌握這神奇的本領。

那麼,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懸絲診脈之事?病人的脈象能否通過絲線傳導給醫生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有人在1968年請教過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舊時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曾給清廷皇室內眷看過病。他介紹說,這懸絲診脈可說是亦真亦假。所謂真者,確曾有其事;所謂假者,懸絲純粹是一種形式。原來,大凡后妃們生病,總要由貼身的太監介紹病情,太醫也總是詳細地詢問這些情況,諸如胃納、舌苔、二便、癥狀、病程等。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有時太醫還要給太監送些禮物。當這一切問完之後,太醫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懸絲診脈時,太醫必須屏息靜氣,沉著認真。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臣屬對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時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葯不當而招禍。

由此可見,懸絲診脈雖確有其事,但只不過是一種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如果太醫事先不通過各種途徑獲知詳細病情,那麼他再高明,也不會看好后妃們的病。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