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猿萬年話醫聖

2013年09月05日 21:50     評論»

【明心網】中醫是我國古代燦爛科學文化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繁榮昌盛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世界各國也都有過自己傳統的醫學,古代的阿拉伯、印度和羅馬帝國就曾經很發達。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國家的傳統醫學都因為經受不住現代醫學的衝擊而淹沒了。唯獨我國的傳統醫學依然保持了自身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仍然煥發著光彩,並且還在不斷地給人們提供新的啟示。這是因為它在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指導下,綜合天文地理、氣象物候以至於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心理學、人體解剖學等古代百科知識的最高成就,經過幾千年的醫療實踐,以及歷代醫家反覆整理和不斷提高而形成了一門高深學問。漢代的張仲景,對於醫學的發展,就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因而我國歷代人民都尊稱他為醫聖。

張仲景生於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卒于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傳說他曾擔任過長沙太守,所以也有人稱他為「張長沙」。東漢末年,天下亂離,連年片戰,疫癘蔓延。張仲景面對人民死傷過半的現實,尤其是他的家族二百多人不到十年就死去三分之二,這些強烈地促使他發憤鑽研醫學。他拜同族叔叔張伯祖為師,由於勤奮刻苦,不幾年就取得了卓越成就。傳說有一次張仲景到桐柏山去採藥,在山中遇到一白髮蒼蒼的老者請他看病。張仲景靜息把脈,十分驚訝地說:「為什麼你會出現獸脈呢?」老人笑了笑說,他確實不是人,而是深山密林里的一老猿。張仲景就送給他一些草藥,老猿服后病果真好了。第二天,老猿仍然變做老人,送給張仲景一根萬年古桐,留作紀念。後來,張仲景就請琴師用古桐製做了兩張琴,一張叫「古猿」,另一張叫「萬年」。這當然是一則神話傳說,記戴在《古琴疏》中。但是,從中反映了張仲景的高明醫術和後人對他的懷念。

除去上述傳說之外,在晉人皇甫謐的《甲乙經序》里還有一段真實的記載。

與張仲景同時代,曹氏父子的周圍集結了一批文學家,其中以建安七子最聞名。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七子里名望最高的首推王粲。王粲少年時代就有才名。一次,大學士蔡邕宴請賓客,聽說王粲正在門口等候進來,蔡邕連鞋都來不及穿好,便急忙跑到門口去迎接。眾賓客還以為肯定是位大學者來了,沒想到這位驚動了當朝大學士的人竟是一個十幾歲的瘦小不堪的孩子。蔡邕卻對大家說:「這個孩子有異才,我不如他。將來我的所有藏書都要送給他。」自此,王粲名揚天下。

後來,王粲來到荊州,由於相貌不揚、身體瘦弱,劉表沒有重用他。然而就在荊州,他認識了張仲景。一天,王粲到張仲景家作客。張仲景一看王粲的氣色不對,對他說:「仲宣呀,你的氣色可是不好呀!」(王粲,字仲宣,所以張仲景這樣稱呼他。)王粲不以為然地說:「當然啦,戰火連天,到處逃難,疲於奔命,氣色怎麼會好呢!」張仲景說:「不,我是說你已經得了病,需要及早治療。你若是聽我的話,及時服用五石湯,或許還來得及根治。否則的話,到你四十歲的時候,就會眉毛脫落,到那時就難以醫治了。」當時,王粲剛二十歲,並不覺得自己有病,還誤以為張仲景是在故意賣弄醫術,便隨口應聲地說:「好吧,那你就開付葯給我吃吃吧!」過了些日子,張仲景專程到王粲家,關心地問:「仲宣,你可服用了五石湯?」王粲不好意思說沒有服,只得說:「近怕囑咐,我每天都在服用。」張仲景卻搖搖頭嘆道:「看你今天的氣色,你並沒有服藥。我再囑咐你一遍,如若不及時服藥,必有後悔的那一天。」王粲聽了,還是不以為然。此後,廿年過去了,王粲名聲更大,而且深得曹操重用。然而,就在他志得意滿的時候,他的眉毛開始脫落。直到這時,王粲才想起張仲景的告誡,但是已經太晚了,他的眉毛很快就落光了,不過半年便死在東征孫權的路上。這一段史實也說明了張仲景的醫術是相當高膽的。

張仲景對於醫學的不朽貢獻,主要是他為我們後人留下了《傷寒雜病論》。該書原為十六卷,后經戰亂,有所散失。到了晉代經王叔和搜集編次成三十六卷,宋代林億、王誅等人又先後整理校定,分別編成我們今天可以讀到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在這兩部書里,張仲景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根據外邪侵害臟腑、經絡的程度,患者正氣的盛衰,系統論述了外感熱病發展變化過程,進一步豐富了《內經》的臟腑經絡理論以及病機學說的內容。同時,他首次提出了「六經分證」學說和「八網辨證」的原則,為後來的醫生在辨證施治方面提供了準則和經驗。另外,張仲景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數百個方劑,其中大部分方劑經現代醫學證實都是有很高療效的。

清代名醫喻昌曾稱頌張仲景說:「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他的話一點也不過分。張仲景的才華和智慧將永遠恩賜給我們以生命、健康和幸福,將永遠啟示我們去認識淵深似海的中國古代醫學。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