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本草綱目》

2013年09月05日 13:24     評論»

《本草綱目》是我國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博物學家李時珍以畢生精力,經27年艱苦勞動寫成的本草學巨著。這本書系統地總結了我國16世紀以前藥物學的成果,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生物學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藥物學、生物學劃時代的名著。

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璧、湖北蘄州人,出生於醫學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醫生。他自幼受到醫藥知識的熏陶,喜愛研究生物,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願。李時珍14歲考取秀才,但是17歲、20歲、23歲三次參加鄉試都沒有考中舉人,於是他便決心放棄科舉途徑,專心研究醫藥學。苦讀十年後開始給人治病。34歲時,他被楚王府聘為奉祠,掌管良醫所的事,得機會飽覽藏書,以後曾被推薦到京城太醫任院利,不及一年便辭官回鄉,一面行醫,一面開始編寫《本草綱目》(1552年)。李時珍”搜羅百氏,訪采四方”,一面”漁獵群書”,一面實地考察訪問。”步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可見其勤奮和付出了多麼大的艱苦。

李時珍著書是想糾正前人本草的謬誤、補充新醫藥資料,以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著名王世貞在書的《序言》中稱李時珍”用心嘉惠何勤哉。”這句評價是很恰當的。1578年在李時珍61歲的時候,書稿完成,共五十二卷,但1590年才開始由南京刻書家胡承龍出錢刻印,直到1596年首次出版。而李時珍已經於三年前去世,未能親眼看到了。出版當年(萬曆24年)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遵遺囑把書獻給當時皇帝明神宗朱翊,希望能獲得朝廷重視,誰知皇帝只批了”書留覽,禮部知道”七個字了結。儘管如此,《本草綱目》還是受到廣大人民的重視,到1603年以後,《本草綱目》在國內幾十次翻刻,有50多個版本,在國外翻譯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文字,流行全世界。僅就日本來說,就先後出現了11種翻刻本, 40多種改寫、教材和研究本,還有兩種全譯本,可見影響之大。

《本草綱目》全書約190萬字,共五十二卷。分16部60類 ,共收藥物1892種,其中由李時珍新增加的有374種。插圖共1160幅,附藥方11096則。每種藥物一般都記有名稱、產地、形態、採集方法、藥物性味功用以及炮製過程等。對動、植物形態特徵記述很精細。而且用語準確、描述生動,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在分類方法上,《本草綱目》對以往分類方法有所繼承,又有所突破。採取了”以綱統目”析族區類”的綜合分類法。就整體來看,是以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就具體每種藥物來說,是以正名為綱,釋名為目;以大名為綱,以附品為目。結果是綱中有目,目中又有綱,綱目交錯,構成一部”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的體系。既繼承了《神農本草經》以來的分類傳統,把三品書名,注各葯之下,以便覽;金、石、草木、蟲、禽、獸等分類大體依舊。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如先列水部、火部,其次列土部,再次列金石,說明重視影響生存的無機生態因素,體現”有生於無”;植物部分按草、谷、菜、果、木、體現”從微至巨”的原則,並注意生態特徵;動物部分按順序列:蟲、鱗、介、禽、獸、最後列人部,”從賤到貴”。在各部中,又分別按生態環境、實和價值、形態特點、生殖方式、等級綜合再分類。在各類之中,還把形態相近的排列在一起,體現族(或屬)的存在(如傘形科、姜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葫蘆科等),表示它們間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對於《本草綱目》的科學內容,李時珍自己在書中的”凡例”說:”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可稗爾雅詩疏之缺。”清楚地說明作者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和境界遠遠超越了藥物學的範圍,擴展到整個生物學,博物學的領域,並且把它和生物學史上著名的《爾雅》和《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聯繫了起來,而且提到”性理”的高度來認識,是很有見識的。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