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本草纲目》

2013年09月05日 13:24     评论»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经27年艰苦劳动写成的本草学巨著。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成果,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生物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药物学、生物学划时代的名著。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湖北蕲州人,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受到医药知识的熏陶,喜爱研究生物,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愿。李时珍14岁考取秀才,但是17岁、20岁、23岁三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举人,于是他便决心放弃科举途径,专心研究医药学。苦读十年后开始给人治病。34岁时,他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掌管良医所的事,得机会饱览藏书,以后曾被推荐到京城太医任院利,不及一年便辞官回乡,一面行医,一面开始编写《本草纲目》(1552年)。李时珍”搜罗百氏,访采四方”,一面”渔猎群书”,一面实地考察访问。”步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可见其勤奋和付出了多么大的艰苦。

李时珍著书是想纠正前人本草的谬误、补充新医药资料,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著名王世贞在书的《序言》中称李时珍”用心嘉惠何勤哉。”这句评价是很恰当的。1578年在李时珍61岁的时候,书稿完成,共五十二卷,但1590年才开始由南京刻书家胡承龙出钱刻印,直到1596年首次出版。而李时珍已经于三年前去世,未能亲眼看到了。出版当年(万历24年)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遵遗嘱把书献给当时皇帝明神宗朱翊,希望能获得朝廷重视,谁知皇帝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了结。尽管如此,《本草纲目》还是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到1603年以后,《本草纲目》在国内几十次翻刻,有50多个版本,在国外翻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文字,流行全世界。仅就日本来说,就先后出现了11种翻刻本, 40多种改写、教材和研究本,还有两种全译本,可见影响之大。

《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五十二卷。分16部60类 ,共收药物1892种,其中由李时珍新增加的有374种。插图共1160幅,附药方11096则。每种药物一般都记有名称、产地、形态、采集方法、药物性味功用以及炮制过程等。对动、植物形态特征记述很精细。而且用语准确、描述生动,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分类方法上,《本草纲目》对以往分类方法有所继承,又有所突破。采取了”以纲统目”析族区类”的综合分类法。就整体来看,是以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就具体每种药物来说,是以正名为纲,释名为目;以大名为纲,以附品为目。结果是纲中有目,目中又有纲,纲目交错,构成一部”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的体系。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以来的分类传统,把三品书名,注各药之下,以便览;金、石、草木、虫、禽、兽等分类大体依旧。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如先列水部、火部,其次列土部,再次列金石,说明重视影响生存的无机生态因素,体现”有生于无”;植物部分按草、谷、菜、果、木、体现”从微至巨”的原则,并注意生态特征;动物部分按顺序列:虫、鳞、介、禽、兽、最后列人部,”从贱到贵”。在各部中,又分别按生态环境、实和价值、形态特点、生殖方式、等级综合再分类。在各类之中,还把形态相近的排列在一起,体现族(或属)的存在(如伞形科、姜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葫芦科等),表示它们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对于《本草纲目》的科学内容,李时珍自己在书中的”凡例”说:”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稗尔雅诗疏之缺。”清楚地说明作者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和境界远远超越了药物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生物学,博物学的领域,并且把它和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尔雅》和《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联系了起来,而且提到”性理”的高度来认识,是很有见识的。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