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立德 博施濟眾

2017年03月03日 7:51     評論»

文: 智真

許遜,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祖籍汝南(今河南許昌),后遷居南昌(今屬江西),被舉孝廉,曾為旌陽縣令,又稱許旌陽,世稱許真君。他不僅自己修道向善,而且扶危濟困,勸人忠孝,勸人修道等,留下了許多感人事迹。

許遜家世慕仙道,積德行善,其祖父許琰曾為太醫院醫官,罄其家資賑濟災民;其父許肅也是樂善好施,聲名遠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許遜生而穎悟過人,三歲即知禮讓,學讀書,十歲知經書大意,此後立志為學,修真向道,不羡名利,不求聞達。他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歷律、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平日周濟貧乏,以仁孝忠信教化鄉里,深得鄉人尊敬。

一次,許遜在南昌集市上買了一箇舊的鐵燈架,回家擦拭后表面鐵皮脫落原來卻是純金的,許遜就在第二次集市上沿街挨戶尋找上次擺攤的那個賣主,找到后對他說:「這枝燈架是上次集市時我在你這兒買的,當時我們都以為是一枝普通的舊的鐵製品,我買回去后一擦拭才知道原來這是黃金製成的珍貴工藝品。特拿來奉還。」賣主感謝地說:「這枝燈架,本是祖傳的一件物品,塵封已久。只因連年戰亂,生活無著,我只得在這裏擺攤維持生計,也變賣些家傳的舊物。這麼珍貴的物品失而復得,真是太感謝你了。」許遜的義行傳遍鄉里。

許遜二十歲時被鄉人推舉孝廉,屢薦不就,直至西晉太康元年,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為當地辦了許多好事。他到任時,旌陽正逢,低田顆粒無收,他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裡耕種,助其渡荒,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死者甚多,他親自採藥、製藥為百姓治病,藥到病除,不收分文。又憐他郡病民及老幼婦女王(加尤字去掉一點)羸不能自至者,令人送葯送水飲之,亦復安痊,時求醫者日以千計。鄰縣人民仰慕他的德政,紛紛遷入旌陽,以致人口大增。他「教民忠孝慈仁」,使民風淳化,「爭競日消,至於無訟」,人們親切的稱他「許旌陽」,當地民謠中唱道:「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後來晉室內亂,許遜就辭官回歸故里,旌陽人民為他立祠塑像以紀念。許遜啟程之日,百姓紛紛感恩相送,送至百里之外、至數百里、不少人跋涉千里,一直將其送至南昌家中,不肯回去,於是就在他的宅居旁搭起房舍定居,狀如營壘,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這一地名流傳至今。

許遜回南昌后,見到南昌連降大雨,對他父親說:「這大雨再不停,江邊的百姓就要遭殃了。」他父親告訴他:「你到旌陽去后,南昌之境水患不斷,聽人傳說這是一條孽龍聚集蛟黨在作怪:興風作浪,或覆人舟船,或壞人屋舍;逆行暴雨,引發洪災;變化人形,殘害百姓,實為人間大患。」許遜知道后決心蕩妖除魔,為民除害,當時追隨他的弟子很多。許遜拜丹陽黃堂宮諶母學道,諶母授他斬邪之法。相傳許遜為民治水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幫助,天使贈給他斬妖神劍,許遜率眾弟子在神兵的幫助下剷除了惡龍,根治了水患。許遜還到進賢、豐城、洵陽、鄱陽、都昌、湖口、余干、武寧、奉新、長沙等地治水,使各地風調雨順。

許遜不僅自己一心向道,還向人勸善。他在《思仙之歌》中寫道:「天運循環兮,疾如飛,人生世間兮,欲何為?爭名奪利兮,徒丘墟……。」他宣傳「夫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孝至於地,萬物為之生;孝至於民,王道為之成。是故舜文至孝,鳳凰來翔。即此論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異類皆應」。許遜寫了《八寶垂訓文》教化鄉里,教人「忠孝廉謹、寬裕容忍」。他解釋這八個字的含義:忠則不欺,孝則不悖,廉則罔貪,謹而勿失。寬則得眾,裕然有餘;容而翕受,忍則安舒。修身如此,即可以成德而進道。鄉人被其所感化,「皆遷善遠罪,孝悌興行」。四鄉之人經過許遜所居之處,常見鳴鶴翔飛,慶雲繚繞。當時東晉戰亂不斷,江南頻遭兵禍騷擾,而許遜居所周圍數百余里之內,卻是盜賊不入,閭里晏安,人無災害,豐衣足食。

許遜揚善除惡,德著人間,據《神仙傳》中記載:晉寧康二年,許遜時年一百三十六歲,在南昌西山舉家飛升,得道成仙,他和其弟子十一人也被稱為「十二真君」。旌陽縣自許遜飛升后,改為德陽,以表其德澤惠民。自古以來的道德高尚之士,都是堅定不移的追求真理,砥礪德行,並感染教化世人從善如流,把高潔、德操作為自己處世立身的準則,維護真理和正義!

English Version Available: http://www.clearwisdom.net/html/articles/2009/10/16/111633.html

來源: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