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才諸葛亮】第11集 劉備三顧諸葛孔明

2017年10月16日 16:31     評論»

【天下奇才諸葛亮】第11集 劉備三顧諸葛孔明
【天下奇才】第11集 三顧諸葛孔明

記者/主持人:靜汝

各位聽眾大家好!

歡迎收聽「千古」,我是東方。現在播出是中國歷史上形象最好、被大家公認具有「智慧」與「忠義」特質的代表人物、「天下奇才」諸葛亮。

今天播出第十一集,劉備三顧諸葛孔明。

話說在西元207年的冬天,劉備第二次探訪隆中茅盧,再一次跟諸葛亮失之交臂,還是沒能碰上面。劉備回去軍營后就忙著安排部隊的過年,打算過完年之後再去隆中探訪諸葛亮。

聽眾朋友可能會想:劉備不是在新野駐軍嗎?從新野到襄陽隆中,在當時可是不算短的距離,估計大約有4、50公里;雖然劉備騎的是一匹千里馬,來回一趟至少也要2個小時;坐在馬背上來回顛波也挺累人的,兩次失之交臂,劉備還會想第三次再去探訪隆中嗎?

事實上,劉備進駐荊州新野的第3年,在博望坡打敗軍隊之後,擁曹派的蔡瑁等人並不信任劉備,說服劉表將劉備派到樊城就近看守,表面的說詞可能是為了訓練水軍和協助襄陽防禦江東孫權的突襲。所以,劉備第一次探訪隆中之前,早已經屯軍于樊城了。而且,在西元207年初的那一段時間,為了是否趁曹操北征烏桓時出兵攻打許都,劉備就常到襄陽跟劉表見面交換意見。樊城在襄陽的北邊,距襄陽只隔了一條漢水;渡過漢水就到襄陽了,距離並不遠。

雖然距離並不遠,問題是:跑了兩次見不到諸葛亮,誠意應該算是很夠了,乾脆讓諸葛亮回訪就得了,還需要為了一位素未謀面的年輕人,第三次再親自前往隆中嗎?

從比較務實的角度來看,雖然劉備那幾年淪落荊州,只能協助劉表進行軍事防禦,不過博望坡一役讓劉備在荊州的聲望達到頂峰;再加上曾被中央朝廷正式策封的高級別名稱就有豫州牧和左將軍,地位相當高。一位聲望這麼高的人物,需要這麼委屈再三親自探訪嗎?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禮賢下士的作風早就已經相當盛行。尤其,當群雄割據、國家破敗、國力虛弱的時候,一國之君想要有所作為,一定要想辦法獲得傑出人才的輔助,這是唯一的一條路。關於「如何找人才」最有名的就是燕昭王跟郭隗之間的對話了。

燕昭王跟郭隗說,他想洗刷被齊國打敗的恥辱,要怎樣做才能求得賢士的輔助來富強燕國呢?郭隗回答說:「這就要看君王的態度了。如果國君願意卑躬折節禮遇下士,恭謹的以敬師之禮對待並接受教導,那麼就能獲得勝過自己百倍以上的人才。第二等的君王雖然會積極耐心的跟人才請教,不過凡事喜歡帶頭沖而且事必躬親的話,那麼就會獲得勝過自己十倍以上的人才。第三等的君王則是看到對方自己之後,才會去尊重對方,這種人只會得到跟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第四等的君王就是只會坐在上頭,傲慢的頤指氣使,那麼就只能得到供差遣使喚的僕役了。最差的君王就是習慣對人瞪眼怒罵大聲斥責,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一點自尊的人是絕對不會靠近的,最後就只能得到奴隸之類的人了」。燕昭王聽了之後,馬上接受了郭隗的建議,採取「卑身厚幣」的措施;意思就是謙卑自己、放低身段、執弟子之禮、以重金招賢納士。果然「士爭趨燕」,在很短時間內就獲得了樂毅、鄒衍等賢士,最後終於大破齊國七十余座城。

郭隗「禮賢下士」的觀念影響後世頗深,就連清朝的康熙皇帝都在郭隗的故居保定滿城為他立碑,碑的上頭刻了「周燕昭王賢士郭隗先生故里」這幾個字。

事實上,在群雄並起相互競爭的東漢末年時代,為了找賢能的人才來輔助以成就一番功業,各軍區將領之間禮賢下士的風氣是頗為盛行的。就像曹操在跟袁紹作戰時,為了迎接起義來歸的許攸,竟然連鞋子都顧不著穿上,光著腳連走帶跑的就往門外迎接,就怕有所怠慢;再如曹操對關羽的禮遇,都曾盛傳一時,流為美談。

劉備雖然是漢景帝的後代,三百多年下來,劉備早已成為平民身份;十多年的四處征戰,雖然官拜左將軍,卻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手上沒有什麼資源可以重金禮聘人才。不過,劉備能崛起,主要是因為他待人的方式有其過人之處。不論對方是什麼身份的人,都會給予禮遇和尊重,這是劉備天生的特質,並不是刻意為之。就是這種發自內心誠懇待人的魅力,讓奉命前來刺殺劉備的刺客折服,坦然向劉備自首,表達他對劉備的敬佩之意。換句話說,跟著劉備的人都是因為性情相契,被當作朋友對待,才會一直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更重要的是,劉備是一位重信重義守承諾的人,他跟諸葛均說過會再探訪隆中,他就一定會做到。於是,過了年之後,急著找人才的劉備再度帶著關羽和張飛從樊城出發,渡過漢水,快馬直奔襄陽隆中。

那,諸葛亮當時又是處於什麼狀態呢?年齡、聲望與地位都跟劉備有一大段的差距,知道劉備曾經二度拜訪后,為何不回訪劉備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從諸葛亮的人生經歷與個性談起。

諸葛亮幼年就失去雙親,13歲離開山東瑯琊,兩年的顛沛流離,看盡世態炎涼與世道興衰的不自由。15歲進入荊州之後,在龐德公和司馬徽水鏡先生的影響下,思想中充滿著遠離朝廷權貴、「亂世時代、絕不出仕」的逸民。這種逸民性格從諸葛玄過世,17歲的諸葛亮不向劉表求取一官半職,決定和弟弟諸葛均離開襄陽城搬到隆中,過著躬耕隴畝的獨立生活來看,便可略窺一二。加上在靈山靜心修道2年,諸葛亮已經成為一位不折不扣的了,對於世俗權力的一切,早已和一般人的看法很不一樣。修道人有種「不求」、「一切隨緣」的性格特質,既然劉備堅持不要回訪,那就順其自然吧!

當時的諸葛亮只想悠遊山野、躬耕于隴畝之間,並不想出山獲取功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諸葛亮回訪劉備,給的答案是「拒絕出山」,這樣的回訪不是會讓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都很難堪嗎?所以,在那個當下,對一位修道人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隨其自然」。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因為劉備拜訪了兩次而有所改變,還是跟過去一樣在隆中過著平凡寧靜的修道生活。

劉備第三次探訪隆中會見到諸葛亮嗎?諸葛亮跟劉備說了些什麼?會接受劉備的邀請出山嗎?下一集我們會跟聽眾談談諸葛亮跟劉備的第一次見面以及聞名天下的隆中對。

今天的千古英雄人物節目在此暫時告一段落,謝謝收聽。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