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才诸葛亮】第11集 刘备三顾诸葛孔明

2017年10月16日 16:31     评论»

【天下奇才诸葛亮】第11集 刘备三顾诸葛孔明
【天下奇才】第11集 三顾诸葛孔明

记者/主持人:静汝

各位听众大家好!

欢迎收听「千古」,我是东方。现在播出是中国历史上形象最好、被大家公认具有「智慧」与「忠义」特质的代表人物、「天下奇才」诸葛亮。

今天播出第十一集,刘备三顾诸葛孔明。

话说在西元207年的冬天,刘备第二次探访隆中茅卢,再一次跟诸葛亮失之交臂,还是没能碰上面。刘备回去军营后就忙着安排部队的过年,打算过完年之后再去隆中探访诸葛亮。

听众朋友可能会想:刘备不是在新野驻军吗?从新野到襄阳隆中,在当时可是不算短的距离,估计大约有4、50公里;虽然刘备骑的是一匹千里马,来回一趟至少也要2个小时;坐在马背上来回颠波也挺累人的,两次失之交臂,刘备还会想第三次再去探访隆中吗?

事实上,刘备进驻荆州新野的第3年,在博望坡打败军队之后,拥曹派的蔡瑁等人并不信任刘备,说服刘表将刘备派到樊城就近看守,表面的说词可能是为了训练水军和协助襄阳防御江东孙权的突袭。所以,刘备第一次探访隆中之前,早已经屯军于樊城了。而且,在西元207年初的那一段时间,为了是否趁曹操北征乌桓时出兵攻打许都,刘备就常到襄阳跟刘表见面交换意见。樊城在襄阳的北边,距襄阳只隔了一条汉水;渡过汉水就到襄阳了,距离并不远。

虽然距离并不远,问题是:跑了两次见不到诸葛亮,诚意应该算是很够了,乾脆让诸葛亮回访就得了,还需要为了一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第三次再亲自前往隆中吗?

从比较务实的角度来看,虽然刘备那几年沦落荆州,只能协助刘表进行军事防御,不过博望坡一役让刘备在荆州的声望达到顶峰;再加上曾被中央朝廷正式策封的高级别名称就有豫州牧和左将军,地位相当高。一位声望这么高的人物,需要这么委屈再三亲自探访吗?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贤下士的作风早就已经相当盛行。尤其,当群雄割据、国家破败、国力虚弱的时候,一国之君想要有所作为,一定要想办法获得杰出人才的辅助,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关于「如何找人才」最有名的就是燕昭王跟郭隗之间的对话了。

燕昭王跟郭隗说,他想洗刷被齐国打败的耻辱,要怎样做才能求得贤士的辅助来富强燕国呢?郭隗回答说:「这就要看君王的态度了。如果国君愿意卑躬折节礼遇下士,恭谨的以敬师之礼对待并接受教导,那么就能获得胜过自己百倍以上的人才。第二等的君王虽然会积极耐心的跟人才请教,不过凡事喜欢带头冲而且事必躬亲的话,那么就会获得胜过自己十倍以上的人才。第三等的君王则是看到对方自己之后,才会去尊重对方,这种人只会得到跟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第四等的君王就是只会坐在上头,傲慢的颐指气使,那么就只能得到供差遣使唤的仆役了。最差的君王就是习惯对人瞪眼怒骂大声斥责,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点自尊的人是绝对不会靠近的,最后就只能得到奴隶之类的人了」。燕昭王听了之后,马上接受了郭隗的建议,采取「卑身厚币」的措施;意思就是谦卑自己、放低身段、执弟子之礼、以重金招贤纳士。果然「士争趋燕」,在很短时间内就获得了乐毅、邹衍等贤士,最后终于大破齐国七十余座城。

郭隗「礼贤下士」的观念影响后世颇深,就连清朝的康熙皇帝都在郭隗的故居保定满城为他立碑,碑的上头刻了「周燕昭王贤士郭隗先生故里」这几个字。

事实上,在群雄并起相互竞争的东汉末年时代,为了找贤能的人才来辅助以成就一番功业,各军区将领之间礼贤下士的风气是颇为盛行的。就像曹操在跟袁绍作战时,为了迎接起义来归的许攸,竟然连鞋子都顾不著穿上,光着脚连走带跑的就往门外迎接,就怕有所怠慢;再如曹操对关羽的礼遇,都曾盛传一时,流为美谈。

刘备虽然是汉景帝的后代,三百多年下来,刘备早已成为平民身份;十多年的四处征战,虽然官拜左将军,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手上没有什么资源可以重金礼聘人才。不过,刘备能崛起,主要是因为他待人的方式有其过人之处。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的人,都会给予礼遇和尊重,这是刘备天生的特质,并不是刻意为之。就是这种发自内心诚恳待人的魅力,让奉命前来刺杀刘备的刺客折服,坦然向刘备自首,表达他对刘备的敬佩之意。换句话说,跟着刘备的人都是因为性情相契,被当作朋友对待,才会一直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更重要的是,刘备是一位重信重义守承诺的人,他跟诸葛均说过会再探访隆中,他就一定会做到。于是,过了年之后,急着找人才的刘备再度带着关羽和张飞从樊城出发,渡过汉水,快马直奔襄阳隆中。

那,诸葛亮当时又是处于什么状态呢?年龄、声望与地位都跟刘备有一大段的差距,知道刘备曾经二度拜访后,为何不回访刘备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从诸葛亮的人生经历与个性谈起。

诸葛亮幼年就失去双亲,13岁离开山东瑯琊,两年的颠沛流离,看尽世态炎凉与世道兴衰的不自由。15岁进入荆州之后,在庞德公和司马徽水镜先生的影响下,思想中充满著远离朝廷权贵、「乱世时代、绝不出仕」的逸民。这种逸民性格从诸葛玄过世,17岁的诸葛亮不向刘表求取一官半职,决定和弟弟诸葛均离开襄阳城搬到隆中,过著躬耕陇亩的独立生活来看,便可略窥一二。加上在灵山静心修道2年,诸葛亮已经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了,对于世俗权力的一切,早已和一般人的看法很不一样。修道人有种「不求」、「一切随缘」的性格特质,既然刘备坚持不要回访,那就顺其自然吧!

当时的诸葛亮只想悠游山野、躬耕于陇亩之间,并不想出山获取功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诸葛亮回访刘备,给的答案是「拒绝出山」,这样的回访不是会让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都很难堪吗?所以,在那个当下,对一位修道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其自然」。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因为刘备拜访了两次而有所改变,还是跟过去一样在隆中过著平凡宁静的修道生活。

刘备第三次探访隆中会见到诸葛亮吗?诸葛亮跟刘备说了些什么?会接受刘备的邀请出山吗?下一集我们会跟听众谈谈诸葛亮跟刘备的第一次见面以及闻名天下的隆中对。

今天的千古英雄人物节目在此暂时告一段落,谢谢收听。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