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五):文字與周易

2017年09月24日 17:59     評論»

文:道生

來源:正見網

五、文字與周易

這一章中,我們將列舉事例,與大家一起探討周易文字的淵源與玄機:

八卦生周易

《周易·繫辭上》說:「陰陽相生相剋,八卦之間相激蕩,使雷霆鼓動,風雨潤澤。」[1]八卦是天地萬物在更高層提煉出的八大象,八卦之間相激蕩,即八種狀態之間相互推演,便產生了各種運動變化,生出六十四象,包羅世間萬事萬物之理。

下面舉例說明一下:

離卦? 與 震卦? 上下相疊,上離下震,就形成了噬嗑卦?,稱為火雷噬嗑。噬嗑有咬合、咀嚼的意思。

八卦中每一卦都是一象,不具體指代某一事物,但裡面包羅了萬物,比六十四象內涵更大。比如離卦能代表火、太陽、電、光明、眼睛、夏天、南方、文明……因為包羅萬物,所以不可能全部列舉出來,但每次可以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特性來表明這一卦象,去解讀它。在這裏,我們先挑選「電」來代表離卦,以「雷」代表震卦,來表明一種具體現象。

關於這一卦,周文王的卦辭說:噬嗑,亨,利用獄。

意思可解讀為:噬嗑卦,順利,有利於使用刑罰、整頓法令。

孔子的象辭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意思可解為:雷電交加,相互咬合;先王根據此卦象悟出嚴明刑罰、整頓法令的道理。

個人解讀:取電代表離卦,取雷代表震卦。離卦與震卦上下相合,便形成了噬嗑卦之象,如同雷電交加。雷電交加的天象,代表上天在懲治人間罪惡、警示人類,以展現天道的威嚴。惡人在雷電交加的天象下,一般都會心驚膽顫,擔心被天打雷劈。於是古聖先王效法天地自然,從這一象中悟到:應使用刑罰,懲治罪惡,並嚴明法令,恩威並舉,以建立君王的威嚴,使惡人得到懲治,善良得到保護,以維護人間的正道……

另外《周易·繫辭下》中說:「()創立了市場交易制度,讓天下百姓,聚集天下的,在每天中午相互交易,以物換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交換而退,大概就是效法了《噬嗑》卦的卦象。」[2]

個人再對此作一個解讀:離卦之象包納了電、火、光明、太陽、眼睛、文明等等事物,上面取電來解讀,這裏取光明來解讀;震卦可代表雷、震動、威懾、足部、東方等等事物,這裏取威懾來代表。

因此,此卦象可為:雷電交加,雷聲震十方,具威嚴,但不具光明,沒有光明的威嚴會走向殘暴;電光照天地,具大光明,但不具威懾,不具威懾的光明會走向軟弱與無度。雷電交加,使它們彼此的屬性相交而互換,得以互補,互相彌補了不足,達到和諧而完美。雷因得電光而具光明,電因雷聲而威懾十方,二者交合,使威嚴與光明同在,恩威並舉,使天地萬物仰慕而敬畏,達到和諧完美。

因此,神農氏讓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貨物,互相交換,各取所需,每個人都用自己擅長的物品去補充別人的需要,而別人盈餘的物品也補充了自己的不足,這樣天下貨物都得到了互補,各得其所,達到完美和諧,這是神農氏從《噬嗑》之象中所悟出的道理。

當然,《噬嗑》之象非常大,以上只略取兩物而悟道,列舉兩例,不可能全部列出,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悟性自己去體悟,世間的道理都包羅其中。當將周易六十四象都體悟透了的時候,就會達到出神入化之境,能看到世間萬事的存在與變化之理,能知過去與未來

其它各卦倆倆相合,形成的六十四象,也是這個機理,不多列舉。

因文生字

「文字」在現在是一個詞,但在古時,文與字是兩個概念。文:原始意義是花紋、紋理的意思;字:原始意義是懷孕、生育的意思。我們現結合周易八卦之理來解文字:

《字說·序》中說:「文生出了字,就像母親生育齣子女一樣,這與八卦推演生出的機理一樣,其聲律、結構、涵義等等都是自然而成的,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創造的。」[3]

這裏說字是由文生出來的,先有文而後生出字。文生字的機理與八卦生出六十四象的機理一樣。

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道:「當初時,以象形方式造出來的稱為文;由文相互而生出的,稱為字。」[4]

《孝經援神契》與《文字論》中也記載說:「文是祖父,字是子孫,都是自然而生的,文理兼備……」[5]

從上面記載可知:文,是最元始的字,大都是以象形的方式造出來的。倉頡神目如電,以他異於常人的兩雙神眼,洞悉天地萬物,提取萬物之神韻,然後以簡單傳神的線條表明其意象,造出文。如:

月(0920);山(0920);水(0920);鳥(09200920);馬( 09200920);牛(0920 );羊(0920);鼻(0920);目(0920);草(0920);門(09200920)……

我們再看看以文生字的例子:

比如「馬」與「門」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的物象,就像八卦的兩個不同經卦一樣,代表兩種不同的象。若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將馬放入門內,馬與門就相合生成新的一象,如同八卦倆倆相合生六十四象一樣,此卦象名為「闖」。

此象可代表:馬從門內穿過、猛衝、魯莽行事、奔走謀生、勇往直前、開闢出路……這些都是「闖」的意思,也是「闖」字的字象,此象內涵很廣,包羅萬千,取馬從門內穿過之形,以代此象。

再如將「馬」與「又」相合在一起:「又」甲骨文為「0920」,是一隻手的形象,原義表示用手抓持、控制等。將它們相合后,就形成新的一象,此字象名為「馭」。代表:馴服馬匹、駕御、奴役、控制、統治、玩弄……以「馭」表示此象,取控制馬匹之形,以表此象。

若將「馬」與「冰」組合,就成了「馮」。冰在甲骨文中為「0920」,后演變為兩點水「冫」。此字象為「馮」,代表:馬踏冰過河、徒步過河、馬跑得快、依仗、憑藉……

再如「日」與「月」合為「明」;「木」與「木」合為「林」、「森」;「人」與「木」合為「休」……這些都是相同的機理。

看了以上事例,我們會發現:文生字,與八卦生六十四卦的機理是相通的,即「易」之理。中華神傳文化的機理也都是能相通的,這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達到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中華文字的造字法歸為六類,分別是象形、指示、轉注、假借、形聲、會意。個人認為這種分類方法是不夠準確的,沒有讀懂中華文字的奧妙與機理。筆者通過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認為中華文字其實是對「象」的運用,是根據「易」理造出來的,雖然目前漢字中,存在大量「形聲字」,但不存在「形聲」這種造字方法。目前已知的人類文字中,基本都是表音文字,而漢字卻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漢字在以「形」表象、表意的同時,又能以形意御音,兼具表音的功能,這是人類其它語言文字都不具備的特點,所以漢字中存在大量「形聲字」。

略舉一例說明:比如「踵」字屬於形聲字,《說文解字》中認為「踵」以形聲方式造出,以「足」為形旁,表意義;以「重」為聲旁,表讀音而無意義。其實踵不是以這種方式造出的,踵的原意表示腳後跟,人直立的時候,全身的重量基本承受于腳後跟,所以以「重」表達此義,表示這裡是承受身體重量的地方。另腳後跟屬於足部的一部分,所以以「足」為偏旁,與「重」組合在一起,從而生出「踵」。

也就是說「形聲」只是漢字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特點的展現,而不屬於造字法。中華文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幾次大的變形,若將文字都對應到最遠古的甲骨文,就能看出其較原始樣貌,會發現中華文字是建立在「易」理基礎上,是對「象」的運用。

中華文字,每一字都是一象,內涵博大精深、高深莫測,與天地神靈相通,與宇宙高層相應,遠不是現代人所能理解的。

文字生詞

在漢朝有一本書叫《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共十六卷,由西漢著名易學大師焦延壽撰寫。焦延壽是搖錢占卦法(即六爻納甲法)的鼻祖京房的老師。《易林》源自於《周易》,它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礎上,將其倆倆相合,最後生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都撰有一首卦辭,但是沒有爻辭。《易林》主要用於占卜,相對周易更具象,卦象更小,更易理解與應用。

八卦生六十四象,還可以繼續相合生四千零九十六象,這對應著宇宙誕生、發展與變化的「易」之理。越到表層展現得越具象、越繁雜、內涵越小。同理,文生了字后,又能繼續相合生出詞與片語,這也是由「易」理所貫穿的,與整個宇宙誕生、發展與變化同步合一,所以包容一切。詞語固定后,象也就相應變小了,但將詞語拆為文字來細細品味,就像將六十四象拆為八卦來解讀,其能量就能釋放出來。

比如「猶豫」這個詞語,我們現在只知道它的意思是遲疑不決,「遲疑不決」就如同「猶豫」這一卦的卦辭,只剩下這個固定死的意思。我們現在將它拆開來體悟:

《康熙字典》裏面解釋說:猶,是一種猿類動物,卷鼻長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種象類動物。上古時,河南地區盛產大象,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記載,河南省簡稱為「豫」,看到這個解釋就能理解為什麼了。又解釋說,猶、豫分別為兩種獸類動物,都生性多疑,進退不定,所以稱多疑不決的人為猶豫。

原來拆開來,詞語里還包含著這麼多信息,有這麼大的能量,真是別有洞天,但是詞語固定住,生成新的象后,原來的象就縮小了,裏面的內涵也就被封死了,表露不出來了。

再看「影響」這個詞,現在只知道影響是指某件事物所產生的效應。查一查來源:這個詞語最早出自於《尚書·大舜謨》,原文為「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意思是順從天道而行就吉利,背離天道就兇險,這就像跟隨著身體,聲音產生的迴音一樣。原來,影是指影子,響是指回聲。身形一動,影子馬上跟隨;聲音一發出,馬上有迴音響應,這就是影響。這樣拆開一體悟,感覺馬上不一樣了,以後用到這詞語時,就感覺它有氣息了,不再是死的。這就是將封死的詞語,拆分為更高的象來解讀,將其重新注入內涵,使慢慢活過來,散發出更大的能量。

注:

[1] 《周易系·辭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2] 《周易·繫辭下》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3] 《字說》:文者,奇偶剛柔,雜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謂之文。字者,始於一二,而生生至於無窮。如母之字子,故謂之字。其聲之抑揚開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縱曲直,邪正上下,內外左右,皆有義,皆出於自然,非人私智能為也。與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異用而同制,相待而成《易》。

[4] 《說文解字·序》: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5] 《文字論》曰:文字者,總而為言。若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孽乳寢多,因名之為字。

《孝經援神契》: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得之自然,備其文理。象形之屬,則謂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聲、會意之屬,則謂之字。字者,言孳乳寢多也。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