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義」談起

2017年08月04日 15:38     評論»

文:如一

來源:

《水滸傳》里也講到「義」,義氣。江湖人相遇,要情同手足,義同,不能做出賣兄弟,陷兄弟于不義之中的事,否則被視為不義之人。一百單八人相聚於水泊梁山,願望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不分彼此,真正的義同兄弟。宋江當了首領后,受九天仙女的點化,認識到落草為寇不是長久之計,不合天理,應當順應天意,歸順朝廷,做個忠臣義士,方為長久之計。

於是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廳」,接受的招安。后又奉命討伐方臘,一百單八將所剩無幾,除了幾個出家、坐化、看破形勢逃離的,剩餘的還被皇帝藥酒毒死。這樣的結局讓人們看到了江湖義氣的局限性,也弱化了「義」的真正與「義」的底線。

》通過三個國家之間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把「義」的行為、含義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的「義薄雲天」,但關羽有始無終,沒有更深層次的表達出「義」的內涵,如義的底線。

《三國演義》真正主角,把義在不同時期、不同行為的含義,通過自己的軍事、治國、用人等方方面面的才能都表現了出來。 今天的人看《三國演義》有太多的東西看不懂,很迷惑。比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什麼有漏洞呢?是因為站的角度不對。諸葛亮明知天不滅司馬懿,還要設計火燒司馬懿父子,當大火起時,大雨滂沱而至;明知蜀漢滅不了魏國,還要六齣祁山,無功而返;明知自己天壽已到,還要在五丈原仗劍作法要延壽一紀(十二年),結果是魏延闖入,踏滅了主燈,延壽改命失敗。

諸葛亮這樣做不是要與天意爭高低,表面上是為了酬謝劉備的三顧之恩義,實際上是要為人類留下「義」的,告訴人義的底線是不能逆天意而行。逆天意而行,無論抱著再對的人的理,也做不成,硬這樣做還會帶來殺身之禍。

南宋的岳飛,本領高強,帶領將士完全可以直搗黃龍府,迎取二帝還朝,但是天要滅南宋,岳飛要力保南宋,結果被南宋皇帝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于風波亭。忠、義都有底線,就是不能逆天意而行。

也有抱著「義」至死不放的人。《封神演義》中的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阻擋姜子牙帶領大軍討伐商,認為吃著商紂王的俸祿與糧食,就不能說紂王的壞處,更不能以下犯上等等,最後姜子牙念他們是大義之士,只是死讀聖賢書,沒有真正明白聖賢理,讓士兵扶他們而去,沒有殺他們。這二人在首陽山不吃周朝飯食,餓死了。

這就是看到了「義」的一個方面,沒有看到「義」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義的底線。人在世間在遵循人間正理的同時,還受著天理的制約,不懂天理,識不透天意,盲目而行,就是不識時務者,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就會逆天理,會遭受天理的懲罰。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