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才諸葛亮】第5集 諸葛亮-隆中十年(一)–半耕半讀

2017年04月29日 15:32     評論»

記者/主持人:靜汝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歡迎收聽「千古英雄」,我是東方。現在播出是中國歷史上形象最好、被大家公認具有「智慧」與「忠義」特質的代表人物、「天下」諸葛亮。

上集提到諸葛玄去世后,諸葛亮兩兄弟搬到襄陽城西邊二十里的隆中。隆中這個是個非常優美的地方。宋朝的大詩人蘇軾,也就是蘇東坡,曾在<萬山>這首詩中,如此形容隆中:

「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拓美。」

就是說,隆中這個地方林木茂密,山巒起伏盤旋,遠遠看就像一條龍盤踞其中。就在這溪谷幽深、山明水秀的隆中,諸葛亮兄弟開始了長達、半耕半讀、修身養性的農家生活。

其實,諸葛亮被叔叔諸葛玄送往荊州襄陽,以「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是一次非常正確的決定。事後諸葛亮就是指「事情發生后,再來推論發生於其間的因果關係以及決策的對錯。」

當時的荊州安定富庶,曾記載說:「自中平以來,荊州獨全;及劉表為牧,民又豐樂」。意思就是說,從漢靈帝中平元年以來,也就是西元184年開始,荊州是中原唯一沒有經歷戰爭的地區;而當劉表成為刺史之後,荊州變的更加繁榮,人民豐衣足食。隨著北方戰禍頻仍,許多知名人士與學者紛紛避居於此。史書記載「關西、兗州、豫州學士歸者蓋有千人」、「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

正因為各方知識份子避難荊州,加上刺史劉表非常重視教育,「起立學校,博求儒術」,使荊州在教育與文化的發展上,遠遠超出中原其他地區。荊州地區的安寧富庶、興盛的文化教育、以及彙集至荊州的博學鴻儒,剛好提供了「求知若渴」的諸葛亮一個學習、思考與獲得各方資訊的優良環境;讓諸葛亮有許多機會跟各方名流切磋討教;當時可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諸葛亮兄弟搬離襄陽到隆中后,自然也就離開襄陽的公辦學堂,轉而到司馬徽先生的水鏡講堂去聽課了。由於諸葛亮農忙期間都需下田耕種,他非常珍惜到水鏡講堂去聽課的機會。有一段趣聞是這麼被傳頌著:司馬徽講課有個習慣,一聽到啼叫,就表示晌午到了,就會下課放學生回家。諸葛亮聽司馬徽講課都聽的很專註,每次聽的津津有味時,公雞一啼叫,就讓諸葛亮的學習有種被打斷、意猶未盡的遺憾。於是,諸葛亮私下準備了幾把米粒,感覺公雞快叫時,就把米粒往窗外拋出去,讓公雞啄食,延後下課時間。水鏡先生司馬徽人也很好,他了解諸葛亮半耕半讀的辛苦,以及求知若渴的心情,更想好好培育教導諸葛亮,也就不說穿點破;每次諸葛亮來水鏡講堂聽課,他就會為諸葛亮多講上一個時辰的課。

司馬徽治學簡約、強調學以致用的學風,對諸葛亮影響很大。歷史記載諸葛亮是「獨觀其大略」。意思是,比起一般人讀書,他會花更多的功夫去詳細分析、綜合比較、務求融會貫通;讀書注重領會,喜歡化繁為簡,直接探索知識的最本質,方便日後在生活與工作上做實際的運用。

當時對這位不到20歲在隆中的諸葛亮,正式的歷史書<三國志>是這麼描述的: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在農忙期間都親自下田耕種,閑暇時喜歡哼唱一首叫「梁父吟」的民謠。諸葛亮長的高大壯碩,英俊挺拔,身高至少有185公分。年輕的諸葛亮常將自己比做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和樂毅一樣,雖然當時許多同輩的青年知識份子並不認同他有這份能耐。畢竟管仲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的賢相;樂毅則是戰國時期輔佐燕昭王,攻下齊國七十余座城,打敗齊國的大將軍。所以,同輩青年人聽到諸葛亮文武雙全的志向,紛紛搖頭,覺得諸葛亮口氣太大,並不認同他有這個能耐。

有趣的是,老一輩的學術鴻儒跟地方耆老卻很看重諸葛亮,覺得他的確擁有這種能力與天分。龐德公與司馬徽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實,諸葛亮因早年的苦難生活,個性早熟、謹慎嚴肅、進退應對尊重禮節,對事情很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自我要求很高。正是因為這早熟的個性與對自己的要求,諸葛亮喜歡結交年歲較大的朋友,向他們請益學習。例如,在水鏡講堂中結識了來自博陵的崔州平、以及來自穎川的徐元直,這些好朋友都比諸葛亮大上十歲以上。

崔州平的家世背景非常好,父親在朝廷當過太尉,哥哥崔均當過西河太守。崔州平曾參与討伐董卓的軍事活動,個性直爽豪邁,跟諸葛亮之間無話不談。徐元直呢!就是徐庶,雖出身寒門,但為人正直有俠義精神,喜歡打抱不平;徐元直讀起書來,可是不分晝夜,非常勤奮。這些年紀較長且「學問精熟」的俊傑名士,都相信諸葛亮的才能確實有如管仲和樂毅一樣的文武雙全。其實,龐德公就曾以「卧龍」來形容諸葛亮;況且,被稱為水鏡的司馬徽也很看重諸葛亮,稱他是「識時務之俊傑」。

諸葛亮也非常稱許讚賞這群好朋友的才能,曾跟崔州平與徐元直說:「憑你們的才幹,將來一定可以當上刺史或郡守的」。當時徐元直反問諸葛亮:「那你呢?」諸葛亮則「笑而不言」,似乎對自己目前隱居於隆中、「不求聞達于諸侯」的生活很滿意,但又似乎對自己的未來胸有成竹。年紀輕輕的他已表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英霸之氣」了。

在水鏡講堂進修學習了大約兩年之後,諸葛亮在儒學、法學與經史學的基礎上,都打得相當紮實,對各家理論在實務的運用上也頗為熟練。加上,諸葛亮很能跟他那群才華洋溢的朋友學習討教,非常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諸葛亮自己就曾說過:「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啟晦」。他與這群好朋友之間,無話不談,就像崔州平會直接指正缺失,就像益友中的「友直」;徐元直就像益友中的「友多聞」,常常見面討論,就能透過彼此精闢的見解,洞悉世間學問的本質。

諸葛亮在治學、思考分析、與時局研判的能力日見精益;只不過,在諸葛亮的心中總覺得在某些方面仍有所不足;尤其在兵法、陣法、與道法的領悟上,一直無法突破。每逢夜深人靜,想到這個問題時,諸葛亮的內心總有那麼一點點的惆悵,不知如何找明師來提點。諸葛亮在隆中的學習遭遇到了瓶頸,他會如何突破呢?

下一集我們會跟聽眾朋友說說諸葛亮「靈山求道」的故事。

今天的千古英雄人物節目在此暫時告一段落,謝謝收聽。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