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端坐千年、俯瞰人間萬象,佛頭後面有玄機

2017年03月14日 20:32     評論»

樂山大佛

記者/主持人:轉載

樂山大佛是人類的奇觀,每年都有不少於250萬遊客前來瞻仰,這個是世界聞名的勝地,自然也是我心儀很久的地方。

四川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擁抱匯流處,便是樂山大佛所在之處。2016年5月30日下午,我與尹志強、謝斌等幾位好友一起結伴來到樂山大佛景區,接受了一次震撼洗禮。

(上圖:樂山大佛景區公園大門口,綠意盎然)

(上下圖:岩壁造像風化

(上下圖:岩壁造像風化嚴重,亟待保護)

(上圖:岩壁造像風化嚴重,用鐵柵欄阻止遊客靠近)

景區的大門像個山洞,茂密的綠色藤蔓從頂部披掛垂掉下來,使人想起孫悟空的水簾洞。景區屬於丹霞地貌,地質為紅色的砂岩。沿著凌雲山江邊棧道而上,我們看到峭壁上的摩崖石刻、造像,由於年久和地質條件,風化情況甚是嚴重。

(上圖:龍湫;下圖:虎穴)

(上圖:白虎塑像神態逼真)

經過一個小景點叫「龍湫虎穴」。一條長約28米的青龍蜿蜒于明鏡般的池邊,順著懸崖盤旋而上,穿土破石,從6米高的草叢中伸出頭來,往水池中噴洒著清泉。附近有個山洞,洞前有白虎塑像,此為白虎洞。相傳古時凌雲山有猛虎出沒,三江匯流處有蛟龍翻騰,危及百姓和行船,后受佛法感召,化為石虎石龍,所以自古以來「龍湫虎穴」便是世人游凌雲山的必經之處。據說「龍湫」的龍吐出的水是龍宮裡流出來的水,若在此,定能消災祛病,長命百歲,歷來至此放生的人絡繹不絕,當地人也把「龍湫」叫作「放生池」。據記載:詩人岑參于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任嘉州刺史,次年(768年)被罷官,離任前專程游凌雲山,所到處為景色所感,寫下了《登嘉州凌雲寺作》,留下了「迴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的佳句。蘇東坡也曾特別喜愛到「龍湫虎穴」旁飲酒賦詩,至今,「蘇東坡載酒時游處」、「仰蘇」的石刻題記仍清晰地保存在「龍湫虎穴」旁的崖壁上。通往凌雲寺和大佛的路邊懸崖上,有眾多巨幅摩崖題刻,如「奇絕天下」、「回煙輪月」、「落霞晚翠」、「凌雲直上」等,字體或飄逸,或遒勁,風格多樣,出自不同的朝代,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圖:「蘇東坡載酒時游處」、「仰蘇」)

(上圖:「奇絕天下」)

(上圖:「回煙輪月」)

(上圖:「凌雲直上」)

走進凌雲寺,感到寺宇輝煌,高聳昂揚。它落坐在九峰環抱之中,又因寺前有大佛,所以又稱大佛寺。寺廟門兩邊的柱子上有副對聯:「何人匯三水清源將一己塵心盡洗;此處開千秋凈域度眾生覺岸同登」,寫得耐人尋味。凌雲寺創建於唐初,早於大佛開鑿,距今1400餘年,是中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開元初年(約713年)開鑿時,寺宇又有擴建。據《方輿勝覽》記載:「會昌前,峰各有寺」。凌雲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丹牆碧瓦,綠樹掩映。走出凌雲寺,便來到了樂山大佛的右側。

(上下圖:九峰環抱中的凌雲寺)

(上圖:凌雲寺)

樂山大佛開鑿始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不是為開發旅遊,而是三江匯流處經常發生沉船事故,一位名叫海通的法師為了鎮定江水之患,萌發了一個宏偉的夢想,把江邊的大山變成一尊大佛像。三代工匠一斧一錘地接力敲鑿山體,直到90年後大佛完全誕生。有意思的是,自從建了大佛之後,未發生過一起沉船事故。樂山大佛高71米,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肩寬28米 ,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樂山人民親切地稱這尊大佛為「大佛老爺子」。樂山最高的建築物68米,不是樂山市沒有經濟能力蓋更高的樓,而是有語:矮佛三分,也就敬佛三分。

(上圖:山頂右側看大佛滿臉倦容)

在多雨的四川盆地,為了保證大佛像屹立不倒,1300年前的唐代國人運用了工程學的原理在山體中修建了兩條密道,一條在耳後,一條在肩膀,人可以走進大佛的腦子裡。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的頭頂,共有螺髻1051個。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避免雨水正面沖刷大佛面部。正胸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后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上圖:九曲棧道,現為旅遊通道)

(上圖:九曲棧道頂端起點處,觀看三江匯合,體味岑參詩句意境)

大佛右側是九曲棧道,是修建大佛時留下的。在九曲棧道頂部起點處觀看三江匯合,應該是最佳處。在這裏可以體味到岑參《登嘉州凌雲寺作》中詩句「始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的宏大意境。據介紹,觀看大佛的全貌,就要沿著棧道由上而下再上,走一個U字型路線。在棧道的不同部位觀看到大佛的表情是不一樣的。我們從棧道由上而下,發現大佛各部位比例適度,巨細和諧,而這一切的卻完成於1200多年以前。古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我們不得不驚嘆,稱之為奇蹟。大佛正對峨眉,腳踏三江,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蔚為壯觀。更為奇特的是,近年在這裏又發現了巨型卧佛,仰卧于岷江之上,佛頭、佛身、佛足分別由同屬丹霞地貌的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的一部分組成,而樂山大佛則不偏不倚正好位於卧佛的心臟處,應了「心中有佛」、「心即是佛」之意,形成佛中有佛的奇特景觀。大佛胸前有形如佛像的小型洞窟,也為大佛增添了神秘色彩。更為神奇的是,大佛能變換面容神態,大佛會因自然災難而閉眼流淚,如1962年、1976年;

(上圖:棧道中間這個角度看大佛,是何神態?)

(上圖:九曲棧道,現為旅遊通道)

(上圖:棧道又一處看大佛,你看他是何種神態?)

樂山大佛是當今保存完好的最大的古代摩崖造像,依凌雲山而建,背靠山崖、面臨大江,大佛雙手撫膝危坐,面對滾滾東流的江水,鎮定自若。大佛手臂搭在膝蓋上,形成長23米,寬8米的平台,面積相當於一個網球場大小。遊人登山可看樂山大佛細節,若乘船在江面上,可以看到樂山大佛更好的全景。沿著九曲棧道盤旋而下,不斷仔細觀察,我確實看到了大佛的不同神態。在山頂看到的大佛,面容倦怠,屬於沉默型;向下走一段看到的是大佛威儀萬方,屬於威嚴型;再向下看到的大佛,面帶神秘微笑,屬於微笑型;走到大佛腳下,看到大佛高大威猛,神情屬於嚴肅狀,令人敬畏。我們來到大佛腳下,自然不能免俗,從眾「臨時抱佛腳」,表示敬意。

(上圖:佛腳底下看大佛)

(上圖:大佛腳下臨時抱佛腳)

接著,我們選擇大佛左側新修的凌雲棧道而上,避免原路返回。這個棧道與九曲棧道共同構成環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崖壁上的交響曲」,棧道全長約500米,依山取勢,鑿壁穿洞,蜿蜒曲折,明暗交錯,風格各異的亭台點綴其間,可謂洞天變幻,引人入勝。沿棧道而行既可品評名人石刻碑記,又可欣賞嘉州美景,充分享受奇、險、幽、奧的美感。

(上圖:懸崖上的交響曲——凌雲棧道)

(上圖:凌雲棧道陳毅詩詞書法摩崖石刻)

(上圖:懸崖上的交響曲——凌雲棧道上看大江奔流)

(上圖:碑林)

(上圖:海師洞)

(上圖:藏經樓)

(上圖:從大佛左側看大佛,您認為神態何樣?)

(上圖:大佛景區示意圖)

經凌雲棧道再次登上凌雲山,九峰環抱中,寺宇周圍裝點著花草樹木,亭台樓閣,東坡樓、靈寶塔、海師洞、壁津樓、碑林等文物古迹眾多,令人賞心悅目。還可參觀新建的東方佛都、佛國天堂兩個景點,另外,還可以走到大佛頂部的左側,欣賞不一樣神態的大佛。在這裏,置身其中,可以靜靜體會一組佛、寺、山、水和諧統一的宗教園林景觀。

春山古寺繞滄波,石磴盤空鳥道過。

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焰隔煙蘿。

雲生客到侵衣濕,花落僧禪覆地多。

不與方袍同結社,下歸塵世竟如何?

上面這首詩,題為《題凌雲寺》,是唐代大詩人、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南康郡王韋皋幕府任檢校水部郎中的司空曙,留下的記敘當時樂山大佛竣工開光盛況的詩篇。詩歌圍繞凌雲寺和大佛的宏偉壯觀作描寫,江水圍繞,氣象開闊,地勢雄峻,進而延伸到佛法的禪意,可謂意境深遠,感受深刻,不愧是大曆十才子之一的佳作。

那麼,如今我們參觀完樂山大佛,我們有什麼感受呢?又能得到何種啟發呢?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