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五德之禽:雞(組圖)

2017年02月03日 6:01     評論»

 作者: 安吉


不知您是否覺得以往的比較有年味呢?

親愛的聽眾朋友好,歡迎收聽「正見知音」節目,我是安吉。首先呢,安吉要向您拜個年,今年是年,那安吉要在這裏祝您行大運,吉祥如意。

既然是金雞年,咱們先來分享一篇和雞有關的文章。

雞的相關風俗與傳說


今年是雞年,雞可是「之禽」呢!

雞被稱為「五德之禽」,所以大年便被定為雞日。

我國古人非常重視雞,《韓詩外傳》中說雞:「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雞被稱為「五德之禽」。(廣播時間/01:39)

古代有個傳說:在東海中有一座叫度朔山的大山,此山又被稱作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方圓達三千里,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則報曉,當金雞啼鳴時天下的雞就會跟著啼鳴,那株桃樹就是天下的萬桃之祖,而金雞則是天雞,所以人們在過年時所剪的雞便是這隻天雞。古時人們過年時,為保佑一年全家的平安就要用桃木刻神像立在自家的大門前,同時還要插幾根公雞毛來象徵著這隻天雞。當後人們把貼春聯來代替桃符后,便把剪雞貼窗花,代替了插雞毛的風俗了。

古時每年的正月初七日以前是為「說畜日」,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等六畜過後,才輪到初七的「人日」。這六畜日雖算不上是節日,但是在古時的農耕時期,農家人是非常重視這六畜日的,正月初的這頭幾天都要按六日順序要在雞窩、狗窩、豬圈、羊欄、牛棚和馬棚處貼上紅紙條,並點香祭拜,企望家中的六畜興旺、無災無病。(廣播時間/03:16)

雞日為六畜日之一

那麼為什麼過年初七前為畜日,到初七才為人日呢?原來,在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前,要給人類創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才能使人生存下來,否則人類無法開化、也無法生存。這樣神就先造出了可以讓人類分辨出時辰的雞,然後又造出了能陪伴並保護人的狗,再往後才造出了為人們食用的豬、羊以及幫助人們種田的牛、馬。有了這六畜,這個世界才變成相對能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於是神才造出了人。

為了報答神對人類的慈悲,人們便在每年開始的幾日按順序定出了六畜日,到第七日才輪到紀念人類自己的誕生之日。所以,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至今人們過年都要把這七天定為正式的過年日的真正原因。(廣播時間/04:18)

這個真的是滿有意思喔!那我們在海外中國人,過年的氣氛好像也沒有那麼熱鬧。初一我打電話給國內的親戚朋友拜年,聊了聊。親友說,國內的氣氛倒是挺熱鬧的,可是大家都忙著在微信上搶紅包,結果人人都捧著個手機,結果是連年夜飯都沒吃安生。好像現在過年就是放長假的代名詞,有錢的出國旅遊,沒錢的就在家睡懶覺,還有打麻煩、打遊戲,每天暴飲暴食的,幾天後昏頭昏腦的再去上班。記得小時候,一過年了還有各種各樣的儀式,要穿新衣,放鞭炮,給長輩拜年,那時候多有意思啊。

年的


餑餑的花樣多,總喜愛造型可愛的餑餑。(以上皆為網路圖片)

在「正見網」上,有一篇文章叫《年的味道》,也表達了這種想法。 作者若水說自己特別想念過去過年的有意思,有氣氛和有味道。(廣播時間/05:19)

一、形塑出的過年味

他說小時候啊,住在日本人留下的小二樓,樓上樓下共住了十六戶人家。那時候不懂得什麼叫「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但是明白這十六家就像一家人一樣。

最有意思的就是過年了。進了臘月,家家忙起來。奶奶是闖關東過來的,做得一手好麵食。樓里的孩子們都到我家,這個說:「奶奶,我想要個小。」奶奶就用面捏個小兔子,用小黑豆點上眼睛,胡蘿蔔切出個三瓣嘴,立著兩支大耳朵。那個說:「奶奶,我想要朵玫瑰花。」奶奶就把一團面塞到一個面模子里,一扣,倒出來,再撒上點紅線線、綠線線。上鍋里一蒸,哇,胖胖的小白兔子,盛開的玫瑰花。孩子們用小手捧著燙燙的餑餑就回家了。年前,奶奶給好多孩子蒸一個自己屬相的年餑餑。當然了,這些麵食模子都被「文革」中當「四舊」「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給劈了、燒了,年餑餑也被「共產」成一個模樣了。(廣播時間/06:35)

每年臘月底,家裡的窗台上總是擺著幾雙兒鞋,那是奶奶給樓里當年出生的小孩兒做的,花花的鞋面上縫上小老虎頭,很有生氣的。媽媽們都是抱著孩子來,奶奶親手把鞋套在一個個小腳丫上,還要下地走上幾步給奶奶看,奶奶還要念叨上幾句詞,都是吉祥話。

二、戶戶熱鬧過年

最有意思是三十晚上,家家燈火通明,平時里人走燈滅,節省得很。這一晚,亮堂啊!長輩們給孩子們做小燈籠,裏面點根小蠟頭,一個小棍挑著。大孩帶著小孩,滿屋裡犄角旮旯照啊,無處不光明。自己家照完了,再到別人家照。大人們說:把邪魔爛鬼的都嚇跑了、照化了。雖說不懂啥意思,可是照得熱熱鬧鬧、認認真真的,照得滿樓亮堂堂。(廣播時間/07:40)

午夜前,家家包好了餃子,盛上幾小碗,由家裡大孩子送給鄰居。再看看自家桌上,各家的碗,各家的盤;麵皮黑點白點的,個頭大點小點的;酸菜、白菜、蘿蔔餡,熱氣騰騰。吃著、品著,這是誰家的,那是誰家的,什麼滋味,那才叫有意思。

大人們守歲,孩子們鬧夠了就睡了。早上被叫起來,最熱鬧的場面開始了。一通開門炮仗,全樓的人可都出來了。父母輩的按照年紀大小排成了隊,三四十人哪!小輩的更多,那時候哪家最少也有仨孩子,我們也按歲數大小站成一大排。那場面挺壯觀。唯獨留在屋裡的就是祖輩了,還是按照年歲排序,父母們到各家給老人拜年,一批一批的,出來了,再到下一家。大人們出來后,該我們小輩了。大孩子在前頭,小的在外面等著,屋裡擱不下這麼多人哪。我們進的屋來,只見祖輩們端坐在床邊,旁邊一大盤糖果。我們站成排,一起跪地上叩三個頭,給老祖宗們拜年。小的把頭磕得咣咣響,老的樂得合不攏嘴。出來時小手裡都攥著一顆老人們給的糖。

全樓走完了,父母們回各家,孩子們聚成好多堆堆,頭頂著頭,雙手捧出自己得到的糖,看看有沒有重樣,相互交換,最後一定是一樣一顆,才各回各家了。(廣播時間/09:26)

三、比、換糖紙

那時的糖是真甜嘴啊!含在嘴裏,甜了,化了,再吐出來,包在糖紙里,待會兒再吃。幾天之後,糖吃完了,孩子們的另一個節目開始了:比糖紙,換糖紙。小本本里,一頁里夾上兩張糖紙,那是小心翼翼的在水盆里把紙面的褶皺展開,擦去水跡,晾乾,夾在本里壓平,按照質地、色彩、圖案分類,年年攢起來的。小腦瓜們攢在一起,看著一張張糖紙,欣賞著那個年代最為精美的藝術傑作。展示中有個原則的,重樣的要送給沒有的,大孩子一定要讓給小孩的。現在想想,那時候孩子們的心態真好,看著別人得到高興時,比什麼都樂呵。

那些帶著歲月記憶的糖紙啊,隨著知青被遣下鄉的顛沛流離,受到經濟發展的物質衝擊,伴隨人性失落、人味殆盡的時代變遷,還有幾張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呢?(廣播時間/10:40)

一個年,引起人多少回憶和深思啊!先人們為了躲避年獸的侵害,得到了神明的指引,人類走過來了。這是最值得慶賀與珍惜的。為此,祭奉神明,感念先祖,寄希望于新的一年,所以,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盛大最喜慶的節日了。找回人應有的敬天知命、感恩圖報、仁義忠信,尊長護幼,才是真正走回人道。在人道中,過年多有味道啊!

親愛的聽眾朋友,感謝您收聽這一期「正見知音」。節目的最後呢,安吉要給您放一首顏靜芬老師製作的樂曲《迎新春》,再一次祝您新年行大運,我們下次節目再會。(廣播時間/11:57)

責任編輯:清凈有道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