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話雞(圖)

2017年01月28日 20:30     評論»

文/宇祥

2017年是農曆丁酉年,也就是中國傳統生肖中的。因雞與「吉」諧音,神采奕奕的雞在古代被視為的象徵,是守信準時的「之禽」。雞鳴日出,光明到來,驅邪納吉,因此也享有農曆正月初一謂之「雞日」的美名。

有關雞的典故,值得一提的是:雞德,典出漢代《韓詩外傳》:「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雞頭上有冠,對冠很重視,冠象徵著禮儀,古人以冠冕堂皇為禮,是文德;足後有距,走路昂首挺胸,矯健威武,是武德;百般呵護子女,不畏強敵,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黎明報曉,是信德。雞的「文、武、勇、仁、信」五德,極為生動地刻畫了雞的相貌和秉性,體現了人們對道德的追求,故雞有「德禽」之稱,有詩讚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潛五德;瞻顧候明時,東方有精色。」

人們從雞的特點中演繹、聯想出它的象徵意義,雞不僅是德禽而又是祥禽。雄雞守時報曉的美德,在人們心目中,它是誠實無欺、勤奮和守信的象徵;還代表著新的一天到來,新的希望,一切都有一個新的開始;又代表不斷完善,堅持不懈,是毅力和勇氣的象徵。

雄雞報曉,意味著長夜過去,旭日東升;黑暗離去,光明到來,是天明、吉祥的象徵。雞也被古人稱為「陽鳥」,說它有陽剛之氣,能降妖、除祟、祛厄,因其報曉之時,在黑暗中興妖作怪的鬼魅妖孽等無不聞聲喪膽,四散逃匿。雞也成為門畫中辟邪鎮妖的象徵。

雞,在詩人的筆下,更是妙筆生花,多姿多彩。最早可從《詩經》中讀到:「雞既鳴矣,朝既盈矣」、「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後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被引申為形容在風雨飄搖、動蕩黑暗的年代,有正義感的君子依然堅持操守。

陶淵明《歸田園居》中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與在《桃花源記》中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皆塑造了一種「純然古風」、質樸自然的理想境地,這裏雞亦成為一種和平、安寧的象徵。

詩仙李白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中謝公指南北朝的謝靈運,他常棲身於五湖煙水雲霞,尋仙訪道,他的「謝公屐」上山下山如履平地。李白夢中穿著這種「謝公屐」,登上天姥山的上連青雲的石階,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湧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這些為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隨後詩人描寫出天門打開,景象壯麗非凡,雲中神仙紛至沓來,讀之使人充滿對神仙世界的嚮往。

雞鳴亦昭示時間之可貴,生命之可珍,于志士乃驚心之警鐘。無志者消沉,蹉跎歲月;有志者事竟成,惜時如金。陸遊詩歌中也多有詠雞之作,寄託的是壯心不已的報國之志,如「五更引吭震戶牖,橫挺無復須元戎。明星已高啼未已,雲際騰上朝陽紅」(《新買啼雞》)。「一日之計在於晨」,顏真卿在《勸學》中寫道:「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意思是晚上在燈火下學到三更,五更雞叫又早起學習,這一早一晚正是男兒讀書的好時光,勸勉人勤學,時不我待,莫虛度光陰,免得將來一事無成,後悔已晚。

申去酉來,伴隨著嘹亮的啼鳴,報曉的金雞來了。在人們都渴望吉祥平安的今天,弘傳於世,給世人帶來祥和與美好,越來越多的人們以「真善忍」為做人標準,提高道德,為社會造福。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法輪功學員給人們送去對聯、福字與真相年曆。如對聯中寫道:「聞雞起舞聞大道難得大道,法輪常轉法無邊大法無邊」,橫披是「法輪大法好」;「一輪金光神州笑,千載難逢大法傳,」橫披是「法輪常轉」。希望人們明真相,記住「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從而擁有光明美好的未來,這是珍貴的善緣和福音,人們一定要珍惜啊!

來源:新生
發稿:2017年1月28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