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化學家博伊爾的轉世輪迴故事

2016年11月12日 16:41     評論»

文/石方行 來源:看十方

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在所有學科中,語文和化學是最好的,尤其化學。

我為什麼喜歡化學?我覺得化學最有意思在於:其能變化。比如酸和鹼在一起,就變成了鹽和水。兩種單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生成一種新的化合物。如:氫氣和氧氣結合就能生成水……各類化學反應。從微觀上看就是電子得失或者共享電子對偏移,而產生了新的物質。

其實如果從中國古老的五行學說來看化學反應,也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物質相生相剋的變化而已。任何物質能夠在表面形成形體,那其內部微粒之間肯定會被一種力量約束著,從而能讓粒子之間緊密,並形成有形的物體。然而只有外在的力(能量)還不夠,如果外力大,那粒子結構就會被破壞,所以還得有內在的力,和外力保持一定的平衡。當這種平衡,被第三種力打破其均衡度,那不同粒子之間又趨於平衡,那就出現新的物質。這一切其實都是被高層生命所限定的。

今日就藉著寫的經歷,了卻我和化學的情結吧。在敘述其人生經歷和主要成就的同時,也談談化學這門學科出現過程中的一些個人認識。

羅伯特?博伊爾(Robert Boyle,1627—1691),出生於愛爾蘭的利茲莫城,。因在1661年寫了一本叫做《懷疑派化學家The Skeptical Chemist》,被後來的化學史家稱作近代化學的開端。

那個時期有弗朗科學思想家西斯?培根、牛頓、伽利略(義大利)、開普勒(德國)、笛卡爾(法國)。其實這反映出一個關鍵問題:很多的成果在一個時期各個方面都有人把其拿出來了。不管是中的正和負的哪一種安排,在此時科學這個概念在社會逐步的確立,人們越來越關注于用肉眼或者藉助儀器能看到的,人們越來越所謂的現實化。

博伊爾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8歲時,父親將他送到倫敦郊區為貴族子弟辦的寄宿學校——伊頓公學。後來他來到瑞士的日內瓦,在那裡受改革運動的影響,特別是新教的教義。

說到這裏,咱就可以看出近代科學出現的背景:人們對古老宗教的信仰出現了危機,轉而把人生的歸宿落於新教與現實的生活發展中

其實就拿(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來說,其實所謂的科學認識,的確都是非常膚淺的。然而對於古老的宗教而言,人們只有按照佛道神的話真正的去做,並在實踐中真正的做好,才能真正的看到事物的真相。而那些只研究理論根本不「實修」的人,根本看不見。

那麼這樣一來由於後來世人表現和當初佛道神的教導出現認知和行為上的斷層,這樣佛道神的教導越來越被人們理解成神話和說教,後世人們也就越來越不相信佛道神所講的。而且當被一些不好的生命控制下利用的人,在人間不同學科或者方面上有一些所謂的造就或者成果,而且這樣的人出現很多的時候,也讓一般不明就裡的人更加看重這條實證研究的路和方向。

而且當科學成為更多人們的共識之後,反過來也會影響那些對佛道神人們的正信,加之後來出現的各種其它新教的信仰,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究其原因是人們不能真正的按照當初佛道神的話語做而造成的一系列惡果。

因博伊爾在三歲時母親去世,他缺乏母親的照顧身體經常多病,在一次看醫生的時候,差點因用錯葯而喪命。後來他自修醫學,並經常做實驗,進而對化學實驗產生興趣。並保持了終生進行化學實驗的狀態。

博伊爾在科學研究上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曾研究過氣體物理學、氣象學、熱學、光學、電磁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學、工藝、物質結構理論以及哲學、神學。其中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化學。

在他的著作《關於空氣彈性及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中,他明確地提出:「空氣的壓強和它的體積成反比」。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在此後15年也根據實驗獨立地提出這一發現。所以後人把關於氣體體積隨壓強而改變的這一規律稱作「義耳─馬略特律」。這一定律用當今較精確的科學語言應表達為: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

博伊爾去世后,他因為懷念女友而把女友最喜歡的紫羅蘭帶在身邊,因為緊張的實驗而誤將濃鹽酸濺到了紫羅蘭上,結果發現即便是以清水沖洗紫羅蘭,紫羅蘭還是變成了紅色。受此啟發他最終發明石蕊試紙。類似的情形讓他發明制取黑墨水的方法。

後來在制取磷元素方面取得了進展,並發現硝酸沉澱遇空氣變黑,為照相術的實現做了鋪墊。
博伊爾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說:「人之所以能效力於世界,莫過於勤在實驗上下功夫。」

我個人覺得雖然博伊爾在近代化學史上有著先驅者的地位,但畢竟是科學這一系統中所產生出來的。當人們又重新恢復真正的對物質世界的正見的狀態時,這段歷史自會被重新評說。不管怎樣,這是一段生命所走過的路程,也是對現代社會影響很大的一段歷史。雖然有大的局限性,但也是屬於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對此只要我們保持:近代科學的普及是讓人們走入局限框框的認識方法,並會給人類帶來很多的危害;而且目前所有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方法(或者叫:科學研究法)絕不是宇宙中唯一研究人類、宇宙萬物的方法。還有著別的方法可以更好更沒有負效應的研究生命與宇宙。東方所擁有的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似乎能為人們研究生命和宇宙提供新的途徑。

在我寫這個《名人》系列的時候,一位遠地的姐夫托姐姐問我他前生的經歷,我就脫口而出:博伊爾。我與這位姊夫有多世的因緣。而這一世,他在化學方面並未展現出特殊的造就,也沒有強烈的喜好。我告訴他:轉生的喜好一般這麼安排:從前某一方面太輝煌、太喜歡了,這輩子就一點也不喜歡;另一方面就是從前某些方面做得不夠理想,這輩子就「再續前緣」。對於他,則有另一個因素,不希望受科學的太多限制,因此這輩子才在化學上沒給他顯露出太多。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