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善與惡的選擇(圖)

2016年10月26日 20:27     評論»

作者: 李曉徑

2016/10/07/20161007122736367.jpg
為善不為惡。(網路圖片)

朋友在電話上痛斥她十六歲的兒子如何忤逆、不服管教,最後竟然把她這個為其傾盡所以的年輕告到社安局兩次,聽一些西方起鬨說母親虐待他!還離家出走讓人寒心!我靜靜聽著,一開始還在勸說,要慈善,要理智,要原諒他……雖說「旁觀者清」,而等我決定放下電話前,心裏已然感受到了同樣的怒氣。

良久,我才洗凈心塵,找回祥和。不由想起相由心生的典故。

以前在中國山東有一個手藝高超的雕塑家,他非常喜歡雕塑夜叉及各種妖魔鬼怪的塑像,並且雕塑得惟妙惟肖。但是有一天照鏡子時,他突然發現自己的面貌越來越丑了。丑並不是說膚色和五官(他原來長得非常英俊瀟洒)改變了,而是指神情與神態,變得狡詐、兇惡、古怪了,以至於自己看到這個也覺得有些可惡可怕。於是他遍訪名醫,均無辦法治愈。因為吃藥也好,整容也好,人世間的醫生誰也無法醫治五官之間的關係——無法醫治一個人愁眉苦臉,無法醫療滿臉橫肉,凶神惡煞。

後來有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遊歷一座廟宇,向廟中的長老說了自己的苦衷。長老說,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給你治,你必須為我先做一點工——雕塑幾尊神態各異的觀音像。雕塑家接受了這個條件。觀音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是慈祥、善良、聖潔、寬仁、正義的化身,雕塑家在塑造的過程中也不斷琢磨觀音的德行言表,模擬觀音的心態和神情,達到了忘我的程度。他甚至有時相信自己就是觀音。半年後,他的工作結束時,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相貌已經變得神清氣朗,端正莊嚴。他感謝長老治好了他的病。不,長老說,你的病是你自己治好的。此時,雕塑家已找到了原來變醜的病根——過去兩年,他一直在雕塑夜叉及各種妖魔鬼怪的塑像!

還記得自己曾經閱讀過一本書,這本書的前半部是講歷史上的十大名君,千古之下讀來,依然是堯風舜雨,勤政愛民,聖明賢良,澤被人間,心情為之大好;這本書的後半部卻是寫歷史上的十大昏君,因為讀得太投入了,一開始還咬牙切齒,大罵昏君無道,但荒淫離奇事看得多了,竟然十分忘我、有身臨其境之感。合上書頁,我吃驚非小,這本書給人的善惡觀是分明的,可是人的善惡卻往往是在一念之間。特別是外部環境、耳濡目染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往往可以影響人的內心。

正如古人所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

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香草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香草的香味了,這是因為它和香味融為一體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進入了賣臭鹹魚的店鋪,久而久之就聞不到鹹魚的臭味了,這也是因為你與臭味融為一體了。藏硃砂的地方就有紅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所以君子必須謹慎選擇相處的朋友和環境。

「相由心生」的表面意思是說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一個人的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面部特徵表現出來。所以,選擇為善還是作惡,實在是人生最要緊的事。

《四庫全書》曰:「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強調「心」決定人的面相,面相的變化也是「心」的變化帶來的外在表現。

那位年輕的母親,孩子突然變成這樣使她大受刺激,述說自己對人性有了更深的認識。我說,人性之善即為佛性,人性之惡即是魔性,無論對方態度如何,我們一定要守住心性。願她能早日走出家庭的磨難,也願孩子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找到和諧與統一。

來源:專欄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