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凱風〉

2016年06月29日 12:54     評論»

作者:明珠詩經賞析(小玉/epochtimes製圖)

詩經賞析(小玉/epochtimes製圖)

《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註釋:

1.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凱風,南風。夏季一般是吹南風或東南風。古人認為南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毛傳》:「南風謂之凱風。樂夏之長養(植物以能得到整個南風的滋養而快樂),棘,難長養者。」棘,音集;叢生的酸棗樹,這種小樹很難長大,夏天因為有南風,所以是它的生長期。《說文》:「棘,小棗叢生者。」棘心,棘木之心。朱熹《詩經集傳》:「棘,小木,叢生,多刺難長,而心又其稚弱……以凱風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時。」

這兩句的大意:(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它吹在棘木上並滋養著小樹心。言外之意,用凱風比喻母親,用棘心比喻,母親生養孩子多不容易啊!

2.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夭夭,形容樹木枝葉茂盛,枝幹壯實。與《詩經.桃夭》:「桃之夭夭」意思相同。棘心夭夭,是說棘木長大了。母氏,先秦時期官宦之家孩子對親生母親的稱呼。劬,音渠;勞累。《說文》:「劬,勞也。」劬勞,辛苦勞累。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們就如棘木之心那樣漸漸長大了,可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母親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苦勞累。

3.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薪,音新;柴草。燒火做飯用的乾柴及乾草稱為「薪」。棘薪,棘木的薪柴,因棘木是小樹木,所以它成材后也只能做燒火做飯的木柴。因此「棘薪」比喻母親把我們這幾個兒子養育長大后,兒子沒有成為棟樑之材,反而成了庶人。因為先秦時期只有庶人才負薪[1],官宦之家所用的柴草則是向庶人購買或以物易物。

聖,睿,《尚書.洪範》:「睿作聖(思慮通達就能聖明)」聖善,賢惠善良。令,《說文》:「令,發號也。」在古人的觀念中,只有大德之士才能當大官,才能發出號令。
令人,借指品德美好的人。

這四句的大意:(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棘木也成長為薪柴;母親是那麼的賢惠和善良,可是我們這七個孩子卻不能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言外之意:薪柴只能當柴火用,不能成為棟樑之材,辜負了凱風的滋養。以之借喻,我們這七個兒子由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長大,卻沒有一個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辜負了母親的期望。)

4.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爰,音袁;在本詩中既是語氣助詞又有「遷徙」或「途經」的意思,與《詩經.擊鼓》:「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意思相同。寒泉,本詩指清洌(清澄而寒冷)的井水,出自《易經.井》:「井洌寒泉,食。」浚,衛邑,在今河南省濮陽縣一帶。

這四句大意:(我們來到浚這個地方)那裡有井水,(夏天)清洌的井水滋潤著浚城的民眾。母親啊!您含辛茹苦地將我們七個孩子培養成人。(言外之意:我們七個兒子卻不能如寒泉水那樣的回報于母親。)

5. ??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睆,音現緩;美麗的樣子或借指和顏悅色貌。黃鳥,黃鶯、黃鸝鳥。載,本意為乘載,聲音依託于空氣而傳播,因此本詩引申為傳播、傳唱。這四句的大意為:黃鸝鳥不僅美麗悅人,它的叫聲也讓人感到舒服。可是我們這七個兒子卻不能和顏悅色的孝順母親,讓母親悲傷的心情得以寬慰。

賞析:這首詩說的是慈母文羋和她七位兒子的。此事發生在公元前643年(魯僖公十七年)。孟夏四月,七位孝子從齊國國都臨淄出發,徒步五千多里[2],歷經半年,送母親文羋回歸楚國。七位孝子後來都成為楚國的上大夫,《左傳》及《史記》破例記載了這個結局,因為〈凱風〉是他們寫的,而且文羋及七位孝子的故事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在〈告子章句下〉特地講解了此詩的部分內涵。只是因為文羋當時的地位很低,所以正史中並無記載此故事的前因後果。由於一些原因,這個背景故事沒有流傳下來。

此故事感人至深,又發人深省。要正確理解本詩的內涵,必須知道本詩的背景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公子小白)即位后的第五年(公元前681年),娶周釐王的女兒王姬為正妻。因為齊桓公有管仲、鮑叔牙等人輔佐,所以開始在諸侯中稱霸。楚國的國君楚文王事先得知消息,為了與齊國結盟,通過運作,成功地將自己的嫡生女兒文羋作為王姬的陪嫁(右媵)跟王姬一起嫁給齊桓公。

文羋是一位美麗、端莊、賢惠的女子。王姬沒有生孩子,而文羋卻連生了幾個兒子,所以在婚後的十年間,文羋很得齊桓公的寵愛。可是文羋卻不敢恃寵而驕,對王姬的禮數不敢或缺,不敢做任何逾越之事;並盡心儘力的養育孩子,對孩子從小就嚴加管教,孩子們也都很懂事守禮。

齊桓公上位十幾年以後,開始確立了在諸侯中霸主的地位,同時也助長了他自己驕傲的性格及色慾方面的執著。本來,依照周禮的規定,「諸侯壹聘九女,諸侯不再娶。(《公羊傳.庄公十九年》)」這是說諸侯國君在正常情況下有嫡夫人一名,世婦兩名(相當於卿這一級官員的待遇,以左右媵充當),妻兩名(相當於大夫這一級的待遇,以嫡夫人陪嫁的侄娣充當。)妾四名(相當於士官的待遇)。除此之外不能再娶,《禮記.曲禮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不管是天子還是諸侯國君,一生只能有一位正妻(王后或夫人),只能與一位女子舉行成婚禮並「同牢而食,合巹而酳。」這是在上天的見證下夫妻雙方相濡以沫的承諾,夫妻雙方哪一方違背了這個承諾,就算是在造業,而且有可能會遺禍子孫。

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應該依照周禮的規定立右媵之子為太子,也就是立文羋的長子為太子,並將他送到王都讀書,那裡是培養周朝各級官員的搖籃。西周時期,從天子到大部分的諸侯國君都從那裡畢業出來;諸侯國的下大夫及以上官員的嫡長子也都可以到王都大學讀書;管仲、鮑叔牙都是從王都大學畢業出來的。周禮中的部分傳承就留在王都大學,那裡的教師官員會根據學生的身份因人施教。齊桓公原來就不是齊僖公的嫡生兒子,所以他連上王都大學的資格都沒有(周禮的詳細規定請參考〈江有汜〉的賞析)。

齊桓公不僅不立文羋之子為太子,還以文羋跟王姬不同姓為借口[3],不承認文羋的地位是右媵(相當於世婦)。以無嫡子為借口娶了徐國國君的女兒徐嬴為二夫人(同樣有陪嫁),並與徐嬴也舉行「同牢而食,合巹而酳」的成婚儀式,這是嚴重違背周禮相關規定的行為。可是,徐嬴還是不會生孩子,齊桓公還不悟,過了幾年又娶了三夫人蔡姬(蔡國國君的女兒,同樣有陪嫁),而蔡姬還是不會生孩子。《左傳》及《史記》都記載了齊桓公違反周禮規定的事情[4]。

即使這樣,齊桓公還是不滿足,又給了六個自己寵愛的女子如(同)夫人的待遇。而文羋的地位卻每況愈下,特別是王姬去世后,文羋從原來的世婦待遇,一直下降到妾室。文羋所生的七個孩子的地位也因為母親地位的下降而相應降低,大兒子原來在國都中當上大夫,後來被貶為到六鄉去當士官,因為母親地位降低了的緣故。即使這樣,文羋都任勞任怨,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跟其他人爭權奪利,更不允許他們在家庭內外跟人說任何抱怨的話。

古代諸侯國君的妾也是很辛苦的,每年的季春三月開始要跟夫人到桑田勞作,養蠶吐絲,染絲及織布制衣,不僅要做分內的活,而且當夫人身體不好時,夫人的活也是文羋幫忙做。文羋回來還要教養孩子,所以是相當辛苦的。

事情就發生在公元前643年的季春三月,文羋的第七個孩子已經十歲了,依照周禮的規定,周朝時期的孩子到十歲就要去小學讀書並在學校寄宿,每月的朔望之日可以回家省親。而諸侯國君的所有兒子都可以在國都小學及大學讀書,但在初次報名時必須得有諸侯內府的印信為證。原來此印信為嫡夫人王姬掌管,王姬沒有妒嫉心,文羋又對王姬很尊敬,因此王姬跟文羋的關係挺好。王姬去世后一應事務都由徐嬴夫人掌管。(當時三夫人蔡姬已經因為一件玩笑的事情被齊桓公趕回娘家,而蔡國國君一怒之下將蔡姬改嫁與他人,讓齊桓公戴上綠帽子。詳情請參看《史記.齊太公世家》)

每年的仲春二月是開學的日子,文羋本來沒覺得會有麻煩,所以提前幾天去徐嬴夫人的住處討印信,結果連門都沒得入,下人直接告訴文羋說徐嬴夫人不見她。而回來后的幾天,孩子看到其他的小夥伴都去上學了,就哭著要母親讓他去上學。文羋又去了徐嬴夫人住處幾次,依然沒有見到徐嬴。就這樣拖到三月初,孩子每天吃完飯也不說話,就對著天空發獃。文羋看在眼裡急在心裏。文羋的其他六個兒子有四個已經在齊國為官,有兩個在國都大學讀書。眼看第二天就是要去桑田勞作的日子,文羋為了徐嬴考慮,不想把事情公開化,因為如果當著家族所有婦女及記事女官的面跟徐嬴討印信,徐嬴夫人肯定會被所有的人認為做錯事了,這事情會被記錄下來。文羋的孩子再怎麼說也是齊桓公的兒子,像齊國那樣的大國,齊桓公就如同姜姓這個大家族的族長,家族還有宗老,家臣,家將,家丁等,這些人的孩子都可以去上學。其實,文羋如果心地不是那麼善良,直接到家族宗老那去反映此事,把事情鬧大,徐嬴夫人也很難下台。或者文羋如果沉得著住氣,到傍晚時徐嬴也要派人把印信送來。

文羋不想把事情拖到第二天,抱著一顆為他人考慮的善心,又去找了徐嬴一次,而這一次徐嬴終於見了文羋。徐嬴自己不會生孩子,而文羋一個地位低下的妾,卻給齊桓公生了七個兒子,所以見到文羋就有氣。以前王姬在的時候,徐嬴拿文羋沒辦法。現在終於逮著機會了,所以徐嬴夫人就狠狠的數落王姬,而且是當著很多下人的面,徐嬴一直教訓了文羋一個多時辰,眼看太陽快要下山了,文羋不敢吭聲,但心裏越來越急,以為徐嬴夫人不肯給印信,在徐嬴夫人說話停頓的時候,忘記了行禮,低頭輕聲地說了一句話:「求夫人給個印信吧。」

這句話一出口,就壞事了,因為文羋犯非禮了。根據周禮的規定,父母親或長輩、家族中地位高的人,在跟子女、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訓話時,地位低的人絕對不能插嘴,更不允許爭辯,必須垂手恭聽,在長輩示意可以說話時,還必須先行禮再說話,而且說話時也要先誠心感謝長輩對自己的教訓,即使被長輩誤解,也不允許與長輩或地位高的人爭辯。在朝廷中也是如此,天子或諸侯國君說話時,臣子不能插話,輪到大臣說話時,必須由地位高的人先說,地位相同則由年長的人先說話,說話前都要先行禮。在那種年代,即使是庶人,在正式場合都會先行禮再說話。

當時徐嬴夫人就讓人將文羋身上的穿戴全部除去,換上庶人婦女的衣物,關在一間小屋中。讓宮中的女官來核實此事,不說原因,只說文羋頂撞夫人,犯非禮。女官來找文羋核實時,文羋也不敢解釋什麼,只是哭著認錯。

第二天,齊桓公就下令將文羋和她的七個孩子貶為庶人,並讓文羋帶著七個孩子回楚國,而且是凈身出戶,除了隨身庶人的衣物外,超過庶人穿戴及使用的東西全部不能帶走。可憐的文羋與她的七個孩子,驟然遭到如此重大的變故,恍恍惚惚地走出國都,文羋就走不動了。幾個年齡大的孩子一起動手給文羋製作了一個簡單的步輦,抬著文羋,牽著小七,離開了齊國。由於當時魯國與齊國交惡,七個孩子畢竟是齊桓公的兒子,擔心被魯國的人扣押。所以他們不敢途經魯國,而選擇途經衛國的路線。〈凱風〉這首詩就是他們到達衛國的浚邑時(孟夏四月)七個孩子創作的,並以此詩來寬慰母親悲傷的心情。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它吹在棘木上並滋養著小樹心。我們就如棘木之心那樣漸漸長大了,可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母親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苦勞累。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棘木也成長為薪柴;母親是那麼的賢惠和善良,可是我們這七個孩子卻不能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言外之意:薪柴只能當柴火用,不能成為棟樑之材,辜負了凱風的滋養。以之借喻,我們這七個兒子由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長大,卻沒有一個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辜負了母親的期望。其實這七位孩子都很好,特別是已經在外為官的四個大的兒子,品德並無缺失。)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浚邑這裡有井水,(夏天)清洌的井水滋潤著浚城的民眾。母親啊!您含辛茹苦地將我們七個孩子培養長大。(言外之意:因為寒泉水在夏天能給人解渴及清涼,而我們這七個兒子卻不能如寒泉水那樣的回報于母親。)

如果沒有這場變故,這七個孝子畢竟是齊桓公的兒子,即使不能當國君的繼承人,將來也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前途,只要他們不去爭奪諸侯國君的位置,他們個人事業上的起點比一般卿大夫的孩子要高。可是卻因為母親文羋的一點小過錯,都被貶為庶人,與母親一起被趕出齊國。可是從這三章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文羋的七個孩子沒有一點埋怨母親的意思,不僅沒有埋怨母親,還主動找自己的原因,並用這種方法來寬慰母親的心。

《孟子.告子章句下》有這樣的一段對白:

曰:「〈凱風〉何以不怨?」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這段對白的大意是,公孫丑問孟子說:「〈凱風〉這首詩為什麼沒有一點兒埋怨的情緒?」孟子回答說:「〈凱風〉這首詩的創作原因是母親犯了點小過失;母親有點小過失就埋怨,那是不能受一點刺激,不能受一點刺激就埋怨父母,也是不孝的行為。孔子說:『舜帝是一位大孝子,舜帝到五十歲了,還像孩子那樣的眷戀自己的父母。』」

孟子對〈凱風〉的這一段釋義,其實有很深的內涵。通過筆者前面所講述的故事我們也知道,文羋確實是犯了點小過失,可是暫時看來,卻造成了七個孩子的前程都被毀了。在這種情況下,孟子卻說如果當子女的這點小刺激都不能承受,那就是不孝。

賞析到這裏,我們不妨捫心自問的想一想,假設今天我們本來是做了一件好事,但父母親誤會了,把我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我們是否能禁受得了這個小刺激?不僅不跟父母親爭辯,還要反過來檢討自己的過失呢?

現代人對自己的前程都看得很重,假設今天父母親因為幫自己填高考自願出現一點小失誤,造成自己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您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因為父母親的小失誤,造成自己在生意上要虧一大筆錢的時候,您又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孟子認為這隻是一點小刺激而已,古代的七位孝子在自己個人前程渺茫的時候(到楚國之前他們都不知道楚成王會如何處理文羋的事情),不僅不埋怨母親,還反過來檢討自己的過錯,實在是令人敬佩。筆者不敢說別人如何,但覺得在孝道方面,自己與古人比相差甚遠,慚愧啊!

??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黃鸝鳥不僅美麗悅人,它的叫聲也讓人感到舒服。可是我們這七個兒子卻不能和顏悅色的孝順母親,讓母親悲傷的心情得以寬慰。

古人在事奉父母親時,不僅態度要恭敬,聲音也要恭敬。《論語.為政第二》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這是說,子夏問孝道,孔子回答:「子女在父母面前總是保持愉悅的容顏及聲色,這是最難的。」

本詩的第四章用「??睆黃鳥,載好其音」來比喻及說明孝順父母須和顏悅色的道理。

結語:〈凱風〉這首詩通過講述七位孝子在遭受重大變故時,寫詩安慰母親的故事,給了後人在孝順父母親方面有很好的參照事例可依循。古人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5]。

文羋及七位孝子的故事,在當時感動了很多人,在他們走到蔡國及楚國邊境的時候,楚成王已經派人在那裡迎接文羋(楚成王的姐姐),並宣布封文羋為世婦,她的四位已經成年的兒子被封為楚國的上大夫,另外三位還在讀書的孩子都讓他們在楚國的大學及小學繼續學習。之所以不封文羋為夫人,是因為不想讓文羋背負違背父親遺命及逾越王姬的罪名;因為當年文羋是給王姬當陪嫁的右媵,這也是楚成王的父親楚文王之前定下的事情。十年後(公元前633年),文羋的另外三個兒子也相繼學業有成,都被任命為楚國的上大夫,《左傳》及《史記》也都破例記載了這件事情[6]。

在齊桓公將文羋及七位孝子貶為庶人並趕出齊國的同年十月份(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齊桓公有十三個兒子,均為庶出。趕走了七個孝子,還有六個兒子。除了公子雍年紀還小之外,其他五個兒子為了爭奪國君的位置糾結各自的勢力,在齊桓公生病的時候就大打出手,也沒想到要給他們的父親齊桓公收屍入殮,以至於齊桓公的屍體在屋裡整整停放了六十七天,屍體上的蛆蟲都爬出門外。十二月乙亥日,姜無詭即位,才裝棺並向各國報喪。辛巳日夜晚,才將屍體穿衣入殮,停柩于堂[7]。而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齊國國君的位置數易其人,均為齊桓公的兒子自相殘殺造成的。

筆者不想評論齊桓公違背周禮的規定連娶三位夫人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更不想評論他趕走文羋和七位孝子這些事情的對與錯;其實,歷史就像是一盤盤的電影膠片,把對與錯都記錄在每一個人的結局之中了。

[附註1]《禮記.曲禮下》:「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 這是說,若有人問庶人之子的年齡,如果已經長大(約十五歲以上),就回答說:「能背柴草了」若其年幼,就回答說:「還不能背柴草。」先秦時期,庶人子弟才負薪。

[附註2]從山東的臨淄到楚國的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縣一帶)。現今的直線距離約一千三百多公里。一公里大約為周朝時期的3里。考慮周朝時期的道路與現今的不同,並結合當時文羋等人實際走的路線,所以筆者估計大約走了五千多里(周朝時期的里)路。實際路線是先途經衛國,再經過宋國、陳國、蔡國,然後到達楚國。

[附註3]摘自〈碩人〉賞析:依照當時各諸侯國的聯姻約定:「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公羊傳.庄公十九年》)」這是說,比如衛庄公娶齊國的女子庄姜為正妻(嫡夫人),與齊國同姓的諸侯國中願意加入聯姻的,由另外兩國各送一名貴族女子(一般均為國君的同姓至親)給衛庄公做滕(分別為左媵及右媵),而且庄姜還要有同胞妹妹(古代稱娣或女弟)或同胞長兄的嫡生女兒(侄或侄女)至少一名做陪嫁(以侄娣從)。除此之外的隨嫁女子都沒資格稱為陪嫁。周禮還規定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立繼承人:「禮,嫡夫人無子立右媵(之子);右媵無子立左媵;左媵無子立嫡侄娣。(摘自漢.何休《公羊傳》註疏)」

齊桓公娶王姬時,因為王姬是天子的女兒,屬於下嫁,所以左右媵不一定要出自姬姓諸侯國的國家,侄娣更不用是嫡生的。左右媵的人選只要看當時各方勢力的運作即可,最好是得到朝廷三公之一的推薦,楚文王就是採用了這個方法。

齊桓公在剛娶王姬和文羋的前十年,還是承認文羋右媵的地位的。等到他須要再娶時,就反悔了。

[附註4]《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

[附註5]出自《西遊記.第三十一回》及〈第三十九回〉,大意是:人能夠吃一口食物,喝一口水,難道不是上天在之前就定好的嗎?

[附註6]《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桓公之子七人,為七大夫于楚。」《史記.楚世家第十》:「齊桓公七子皆奔楚,楚盡以為上大夫。」

[附註7]《史記.齊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斂殯。」@*

 

來源: 責任編輯:林芳宇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