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丹書受戒」應天命而生

2015年10月31日 16:16     評論»

周文王名姬昌,人稱「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遺風,以治國,善待百姓,愛民如子,臣民敬天守法。(

篤實仁厚 步剛健的周文王(一)
文/皇甫容

【大紀元】在中原大地,從古至今傳唱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浪漫的詩句;也流淌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氣息。

沿著歷史的脈絡,尋找剛健的根源。3千多年前的商朝末年,耄耋之年的周文王(即:西伯侯姬昌)身陷囹圄七年,忍辱拘而演周易,並在《易經》的開篇首談幹道,為中土文明注入剛健的精神,也為後世炎黃子孫在飽受磨難時,依然能堅持不屈不撓,留下有史可循的參照。

在文王去世500年後,覽閱《易經》不僅寫下《易傳》,也在整理古代詩歌時,把(描寫周文王的愛情故事)譜上樂曲,放在《詩經》國風的第一篇,以此作為首正夫妻人倫、教化民風淳樸的依據。

《呂氏春秋》記載,文王喜歡吃一種叫昌蒲的腌菜。孔子得知后,也學文王的飲食之道。但由於這種腌菜實在苦的難以下咽,孔子開始吃時常常是皺眉縮鼻,一直吃了3年的腌昌蒲,才吃習慣。

回憶孔子的名人情結,再看飛逝的時光,已經掠過了數千年。今天,當世人再次仰望那片歷史的天空,篤實仁厚的文王,他行大正、步剛健,胸懷天下、博大包容的氣魄依然震古爍今。

文王降生 丹書受戒

三千多年前,在西岐降生了一位聖主,為武王伐紂、開創大周奠下了雄厚的基業,他就是周文王。

相傳,文王姬昌出生時,天空出現一片火紅的雲霞,霞光燦爛瑞氣升騰,一隻丹頂彩鳳凌空飛舞,引來百鳥清奇的啼鳴。庭院散滿焚香的氤氳,裊裊的香煙隨風飄搖飛向雲霄。青幡招展,滿院百花沁瑞。再看一池荷葉隨風舞動,花間飛蝶繞人翻飛。此情此景真如煙霞散彩,宛如日月同輝。

就在這時,從那彩霞中飛來一隻「赤雀」,即紅色的小鳥,銜著丹書飛到了文王出生的屋門上,放下丹書就飛走了。被史官稱為「丹書受戒」的這封丹書寫道:「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三千多年前,在西岐降生了一位聖主,為武王伐紂、開創大周奠下了雄厚的基業,他就是周文王。(網路圖片)

這段記載的寓意,或許是當聖人降生時,也降下了上天的忠告:以仁義取天下,以仁義守之,國祚可傳百世;以武力取天下,以仁守之,國祚可享十代;以武力取天下,又靠暴力來統治,則一世就會滅亡。「丹書受戒」賦予文王天命之時,也帶著上天的忠告,展現在這個世界。

在三千多年以後的今天,再看「丹書受戒」的內容,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它就像是世間萬國普遍通行的法則,帶著預言的色彩,宣告了王朝興衰、政權更迭的核心:尊敬上天,奉行仁義,就會流芳萬世。

《史記》載,文王(姬昌)出生時的祥瑞,引來祖父古公亶父的讚歎:「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文王的父親季歷有兩個哥哥太伯和虞仲,他們非常的賢德,聽到父親的話,於是就一起商量后跑到荊蠻,並按當地風俗剪短了頭髮,刺了文青,使父親把王位傳給季歷,季歷之後就可以傳給姬昌,以應驗姬門家族成就大業的預言。

姬昌的父親季歷治理部族,遵循上古之道,敬老慈幼,篤行仁義,國風教化一片淳厚,於是很多諸侯慕名前來,投靠在他的部下。季歷作為商朝守護西部邊關的大將,守護疆土南征北戰,戰功累累。昏庸的文丁王看到季歷老打勝仗,就把他騙到朝歌,關在監獄里折磨致死。文丁王欺騙周人,說季歷死於疾病。不過,害死季歷的文丁王不久后驟然暴斃,其子帝乙即位。

後來,姬昌派人查明父親死亡的真相,憤怒的他帶著軍隊,前去攻打商都朝歌。由於兩軍勢力過於懸殊,文王大敗而歸。這次失敗使姬昌意識到,一時逞匹夫之勇,帶著劇烈的仇恨,是無法成就大業的。

此時此刻,文王的處境就像是在巨大磐石下生長的一株小樹。小樹只能圍繞著磐石艱難的生長。要想長的健壯,就要把根深深的扎在土中,而且越深越好,這樣才能保障自身的穩健,抵抗外界環境的惡劣。文王想到了這點,因此更加隱忍,更加勵精圖治。

帝乙歸妹 天作之合

《詩經》中的名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來世代傳唱,朗朗上口。說起這首詩歌的來源,還有段動人的

文王(西伯侯姬昌)為了伐商,曾經親自去商朝考察周邊地形,以便於軍事作戰的安排。文王行至商都郊外時,在一條河邊遇到一位非常心儀的。儘管交談時間短暫,但是二人似心有靈犀,彼此挂念心生愛慕。據說二人惜別時,文王作歌《關雎》,用以表達對這位女子的愛慕之情。

後來,孔子把《關雎》放在《詩經》國風的第一篇,並親自譜上曲子,以文王為范教化天下,端正夫婦人倫之道。由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為千古絕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里的君子與淑女,指的就是文王與太姒。文王鍾情太姒,原因正在於其淑女之賢慧。圖為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中的太姒。(網路圖片)

當時,商朝國君帝乙為了避免面臨東南諸侯國和西南的西岐兩面攻擊的局面,也為了修好和姬昌的關係,決定將自己的兩個妹妹嫁給他。文王這才得知,帝乙其中的一個妹妹叫太姒,正是他朝思暮想的那位女子。

但是,由於帝乙之父文丁王殺害文王父親季歷,導致商周關係劍拔弩張,也使兩國局勢艱難複雜。帝乙和親,究竟是出於誠意,還是像文丁一樣把人騙到朝歌加以陷害?真的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讓人心懷不安、難以揣測。

帝乙為表誠意,特派使者向姬昌致歉,精通卜卦的文王心想,帝乙有誠化解上一世的恩怨,對商周百姓有百利而無一害,所娶之人又是賢淑仁德的太姒姐妹,若不是「天作之合」,又豈會有此姻緣?於是,文王置辦豐厚聘禮,派使臣入商朝見帝乙,並擇定吉日迎娶帝乙之妹。

《詩經》記載:「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說的就是文王喜悅的籌備婚禮,迎娶殷商貌美秀慧的大商公主。姬昌仁德愛民如己,因此周國百姓也歡呼雀躍,結綵懸花舉國相慶。文王親自率臣民到渭水之濱迎親。

由於當時渭水非常寬闊,沒有通橋,熱心的百姓,就把民船並排相連,搭成一座壯觀的浮橋,把太姒姐妹迎進西岐。沿路風景羽扇幡幢緊隨車輦,彩色氤氳環繞碧空,琴瑟相友笙簧嘹亮。正是:

「寶扇氤氳瑞靄祥,翩翩舞袖映霞裳。
楊柳青青沐春露,渭水河花翠清揚。」

太姒嫁給文王后,以長輩盛德為范,效法文王祖母太姜和母親太任的德行,恭謹賢淑、勤懇持家,至誠侍孝從不怠慢,因此太姒被尊稱為「文母」。她為文王生下十個兒子,其中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成為享譽千古的聖者。武王伐紂掃除暴虐,建立大周;周公制禮,以致鳳凰來儀,百姓有了禮樂的規範,天下大治!

一座浮橋一段姻緣,不僅維繫了商周兩國的關係,也打開了後世禮樂的通途,延續了澤被後世的聖德。這座特別的浮橋,印證文王迎娶商朝公主的真摯情義,也承載王道,為日後武王建周伐紂,救民于危難奠下盛德的基礎。#

責任編輯:林妍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