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丹书受戒”应天命而生

2015年10月31日 16:16     评论»

周文王名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治国,善待百姓,爱民如子,臣民敬天守法。(

笃实仁厚 步刚健的周文王(一)
文/皇甫容

【大纪元】在中原大地,从古至今传唱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浪漫的诗句;也流淌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气息。

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找刚健的根源。3千多年前的商朝末年,耄耋之年的周文王(即:西伯侯姬昌)身陷囹圄七年,忍辱拘而演周易,并在《易经》的开篇首谈干道,为中土文明注入刚健的精神,也为后世炎黄子孙在饱受磨难时,依然能坚持不屈不挠,留下有史可循的参照。

在文王去世500年后,览阅《易经》不仅写下《易传》,也在整理古代诗歌时,把(描写周文王的爱情故事)谱上乐曲,放在《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以此作为首正夫妻人伦、教化民风淳朴的依据。

《吕氏春秋》记载,文王喜欢吃一种叫昌蒲的腌菜。孔子得知后,也学文王的饮食之道。但由于这种腌菜实在苦的难以下咽,孔子开始吃时常常是皱眉缩鼻,一直吃了3年的腌昌蒲,才吃习惯。

回忆孔子的名人情结,再看飞逝的时光,已经掠过了数千年。今天,当世人再次仰望那片历史的天空,笃实仁厚的文王,他行大正、步刚健,胸怀天下、博大包容的气魄依然震古烁今。

文王降生 丹书受戒

三千多年前,在西岐降生了一位圣主,为武王伐纣、开创大周奠下了雄厚的基业,他就是周文王。

相传,文王姬昌出生时,天空出现一片火红的云霞,霞光灿烂瑞气升腾,一只丹顶彩凤凌空飞舞,引来百鸟清奇的啼鸣。庭院散满焚香的氤氲,袅袅的香烟随风飘摇飞向云霄。青幡招展,满院百花沁瑞。再看一池荷叶随风舞动,花间飞蝶绕人翻飞。此情此景真如烟霞散彩,宛如日月同辉。

就在这时,从那彩霞中飞来一只“赤雀”,即红色的小鸟,衔着丹书飞到了文王出生的屋门上,放下丹书就飞走了。被史官称为“丹书受戒”的这封丹书写道:“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三千多年前,在西岐降生了一位圣主,为武王伐纣、开创大周奠下了雄厚的基业,他就是周文王。(网络图片)

这段记载的寓意,或许是当圣人降生时,也降下了上天的忠告:以仁义取天下,以仁义守之,国祚可传百世;以武力取天下,以仁守之,国祚可享十代;以武力取天下,又靠暴力来统治,则一世就会灭亡。“丹书受戒”赋予文王天命之时,也带着上天的忠告,展现在这个世界。

在三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再看“丹书受戒”的内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就像是世间万国普遍通行的法则,带着预言的色彩,宣告了王朝兴衰、政权更迭的核心:尊敬上天,奉行仁义,就会流芳万世。

《史记》载,文王(姬昌)出生时的祥瑞,引来祖父古公亶父的赞叹:“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文王的父亲季历有两个哥哥太伯和虞仲,他们非常的贤德,听到父亲的话,于是就一起商量后跑到荆蛮,并按当地风俗剪短了头发,刺了文青,使父亲把王位传给季历,季历之后就可以传给姬昌,以应验姬门家族成就大业的预言。

姬昌的父亲季历治理部族,遵循上古之道,敬老慈幼,笃行仁义,国风教化一片淳厚,于是很多诸侯慕名前来,投靠在他的部下。季历作为商朝守护西部边关的大将,守护疆土南征北战,战功累累。昏庸的文丁王看到季历老打胜仗,就把他骗到朝歌,关在监狱里折磨致死。文丁王欺骗周人,说季历死于疾病。不过,害死季历的文丁王不久后骤然暴毙,其子帝乙即位。

后来,姬昌派人查明父亲死亡的真相,愤怒的他带着军队,前去攻打商都朝歌。由于两军势力过于悬殊,文王大败而归。这次失败使姬昌意识到,一时逞匹夫之勇,带着剧烈的仇恨,是无法成就大业的。

此时此刻,文王的处境就像是在巨大磐石下生长的一株小树。小树只能围绕着磐石艰难的生长。要想长的健壮,就要把根深深的扎在土中,而且越深越好,这样才能保障自身的稳健,抵抗外界环境的恶劣。文王想到了这点,因此更加隐忍,更加励精图治。

帝乙归妹 天作之合

《诗经》中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来世代传唱,朗朗上口。说起这首诗歌的来源,还有段动人的

文王(西伯侯姬昌)为了伐商,曾经亲自去商朝考察周边地形,以便于军事作战的安排。文王行至商都郊外时,在一条河边遇到一位非常心仪的。尽管交谈时间短暂,但是二人似心有灵犀,彼此挂念心生爱慕。据说二人惜别时,文王作歌《关雎》,用以表达对这位女子的爱慕之情。

后来,孔子把《关雎》放在《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并亲自谱上曲子,以文王为范教化天下,端正夫妇人伦之道。由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千古绝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里的君子与淑女,指的就是文王与太姒。文王钟情太姒,原因正在于其淑女之贤慧。图为清?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图》中的太姒。(网络图片)

当时,商朝国君帝乙为了避免面临东南诸侯国和西南的西岐两面攻击的局面,也为了修好和姬昌的关系,决定将自己的两个妹妹嫁给他。文王这才得知,帝乙其中的一个妹妹叫太姒,正是他朝思暮想的那位女子。

但是,由于帝乙之父文丁王杀害文王父亲季历,导致商周关系剑拔弩张,也使两国局势艰难复杂。帝乙和亲,究竟是出于诚意,还是像文丁一样把人骗到朝歌加以陷害?真的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让人心怀不安、难以揣测。

帝乙为表诚意,特派使者向姬昌致歉,精通卜卦的文王心想,帝乙有诚化解上一世的恩怨,对商周百姓有百利而无一害,所娶之人又是贤淑仁德的太姒姐妹,若不是“天作之合”,又岂会有此姻缘?于是,文王置办丰厚聘礼,派使臣入商朝见帝乙,并择定吉日迎娶帝乙之妹。

《诗经》记载:“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说的就是文王喜悦的筹备婚礼,迎娶殷商貌美秀慧的大商公主。姬昌仁德爱民如己,因此周国百姓也欢呼雀跃,结彩悬花举国相庆。文王亲自率臣民到渭水之滨迎亲。

由于当时渭水非常宽阔,没有通桥,热心的百姓,就把民船并排相连,搭成一座壮观的浮桥,把太姒姐妹迎进西岐。沿路风景羽扇幡幢紧随车辇,彩色氤氲环绕碧空,琴瑟相友笙簧嘹亮。正是:

“宝扇氤氲瑞霭祥,翩翩舞袖映霞裳。
杨柳青青沐春露,渭水河花翠清扬。”

太姒嫁给文王后,以长辈盛德为范,效法文王祖母太姜和母亲太任的德行,恭谨贤淑、勤恳持家,至诚侍孝从不怠慢,因此太姒被尊称为“文母”。她为文王生下十个儿子,其中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成为享誉千古的圣者。武王伐纣扫除暴虐,建立大周;周公制礼,以致凤凰来仪,百姓有了礼乐的规范,天下大治!

一座浮桥一段姻缘,不仅维系了商周两国的关系,也打开了后世礼乐的通途,延续了泽被后世的圣德。这座特别的浮桥,印证文王迎娶商朝公主的真挚情义,也承载王道,为日后武王建周伐纣,救民于危难奠下盛德的基础。#

责任编辑:林妍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