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夷之辨」與「中華大義」

2015年05月19日 13:30     評論»

文/王聞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由於周王室的衰弱,無力制約諸侯國,導致天下大亂群雄爭霸,蠻、夷、戎、狄的大部分加入中原逐鹿,逐漸成為諸夏的一份子,形成了「華夏民族」。周朝王室的衰弱,為維護華夏民族的生存,齊桓公宰相管仲倡「尊王攘夷」政策,確立周朝王室的正統地位,在周朝王室的衰弱無力制約諸侯國,外族頻頻入侵周朝勢力範圍中原情況下,諸侯國制定出攻守同盟,共同維護周朝的完整和華夏一脈。

中華傳統文化,以仁義為心,禮儀為形。孔子作春秋大義,提倡華夷之辨,不以種族為標準,而以禮儀作量度。如楚國自稱蠻夷,其後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而鄭國本為諸夏,如行為不合禮儀,亦視為夷狄。若夷狄向慕中國,能行禮儀,則褒揚而進之。「尊王攘夷」后的「華夷之辨」,是以為文化為基準的,同化中華的民族都視為開化文明的華夏之一員,反之,就是沒開化的野蠻民族和野蠻人。

「尊王攘夷」實施的基礎是「華夷之辨」,而「攘夷」是春秋大義的核心。

「王」字,三橫代表「天、地、人」之三才,中間頂天立地的一豎是貫通「天、地、人」三才之理的意思,整體意思是貫通「天、地、人」三才之理者為「王」,這是從表象看,究其內涵:「王」字也深刻的表現了論述「天、地、人」三才之理的傳統文化為王道文化。春秋戰國建立在「華夷之辨」之基礎上的「尊王攘夷」,實際上是以維護傳統文化為根本的。

現在有很多,嚮往傳統文化的教化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在國家處於敗壞之極點,希望復興傳統文化精神來維護國家和個人及家庭的未來。但是,要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和中國人的道德回歸,首先有必要進行一番「華夷之辨」,真正明白什麼是「華」,什麼是「夷狄」。其實,要明辨誰是「夷狄」、誰是「華人」,這個很簡單的:誰反對傳統文化,誰在反天、反地、反人的滅絕傳統文化,誰就是「夷狄」,那些繼承和願意回歸傳統文化精神和道德的,就是「華人」了。

一些現代學者總是把國家管理制度和法制當高深莫測的學問研究,其實不過就是一種彌補人類道德敗壞以後的一種技術補救措施而已。

當今之中國,只是頂著中華的空名,是馬列全盤西化之中國。而文革就是一種文化革了另一種文化的命,取而代之的是灌輸給全民的反天、反地、反人性的中共黨文化,這也是導致當今中國道德全面淪喪的根源。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誌和命脈,也是一國之根本,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即是回歸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和立國之本。

如上所言,春秋戰國建立在「華夷之辨」之基礎上的「尊王攘夷」,實際上是以維護傳統文化為根本的,以此為維護中華民族之命脈。以此為鑒,那麼在時代更替、歷史發展到今天的中國,無論實施什麼國家體制也只有以傳統文化為「王」,遠離那些反人性道德的與傳統文化之仁義道德為敵的歪理邪說才有希望復興,這就是如今中國人「華夷之辨」的意義和以維護、證實傳統文化為立足之根本的中華大義,也是中國之大義,更是每一個身為黃炎子孫的根本大義。

來源:新生
發稿:2015年5月19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