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唐太宗立納諫言,從善如流(數文)

2014年08月20日 10:01     評論»

作者: 齊整升 來源:正見網

一、名醫為皇帝治病,句句暗喻治國

據《元史?廉希憲傳》記載:廉希憲,字善甫,維吾爾人。他是朝廷徵召來的名醫。

有一天,廉希憲來為皇上看病。皇上高興地說:「朕今得良醫,疾病可以痊癒了。」

廉希憲恭謹地說:「醫生善於用藥治療疾病,如果皇上能聽從醫囑,遇事小心,注意禁忌,則確如陛下所言。如果皇上過於放縱和隨意,那麼,良醫又有何用?」皇上聽了連連點頭。

這是廉希憲借用治病,在勸進皇上治國之理。「遇事小心,注意禁忌,不可放縱和隨意」: 皇上果能如此,則個人體健身安,國亦強康,而天下太平矣!

二、敢當面將皇帝比作昏君的直臣

據《晉書?劉毅傳》記載: 劉毅,字仲雄,東萊掖人。

晉武帝曾問他:「卿(您)看朕(皇帝自稱)可比作漢朝的哪個皇帝?」

劉毅回答說:「可比作桓、靈二帝。」晉武帝說:「我的德行雖然不及古代賢君,但能克己治國,又平定東吳,統一天下。比作桓、靈,豈不是過分嗎?」

劉毅答道:「桓、靈二帝,將賣官位所得之錢,入於國庫;陛下將賣官位之錢,入了私囊:您比起桓、靈還不如呢!」

武帝大笑道:「桓、靈時代,沒有人敢說此話;現在,有卿這樣的直臣,這是不一樣的。」

三、天子應知天下的艱難!

據《宋史?李沆傳》記載: 李沆,字太初,太原人。他每日搜集全國各地的水旱、盜賊情況,向上奏報給皇帝。他說:「天子年輕,應該知道天下人的艱難!不然,就可能會做出大興土木,或用於征討、祭祠之類的事。」

後來,宋真宗封岱廟;祭祀汾神;建造宮觀。王旦感嘆道:「李文靖(李沆死後謚名),真是聖人!」

四、明太祖尋玉璽,周敬心諫施仁政

據《明史?周敬心傳》記載: 周敬心,山東人。

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下旨,尋求玉璽。周敬心上奏書,極力反對,奏書中大略說:「……臣又聽說,陛下連年遠征,北至沙漠,是為尋求傳國玉璽。當初楚平王得卞和之玉,至秦始皇時,始稱為璽。以後,歷代相傳到後唐,國勢興衰、廢立,皆不在於玉璽。石敬塘作亂,潞王攜璽自焚,則秦璽從此已不在人間。石敬塘入洛稱帝,換玉刻璽,晉亡流入遼國,遼亡棄入桑乾河中。元世祖時,札刺爾(人名)用網從河中撈出玉璽。今元人所挾去者是石敬塘所制之玉璽。遠古夏、商、周三代,不知有璽,仁義即為傳國之璽。所以說:聖人的至寶,是天子之位,用何守位?那就是仁。施行仁政,以致天下太平。陛下何必輕視天下之大璽(指施行仁政),而苦苦尋求唐宋之小璽呢!」

五、唐太宗立納諫言,從善如流

據《唐書?王珪傳》記載:王珪被唐太宗封為諫議大夫,后升為侍中。

王珪有一天進宮,見有美人,侍立於唐太宗身邊。那個美人,原來是廬江王瑗之姬。太宗指著她說:「廬江王瑗,暴行無道,害其夫而娶其妻,怎能不亡呢?」

王珪要美人退下,然後對太宗說:「臣聽說:齊桓公至郭國,問父老道:『郭國為何滅亡?』父老說:『因為郭國的君主,喜歡善良,而厭惡邪惡。』齊桓公說:『照你所說,郭國的君主應該是個賢君,何至於滅亡呢?』父老說:『不是的,郭國的君主,喜歡善良,而不能重用;厭惡邪惡,而不能除掉:所以滅亡。』今陛下明白廬江王瑗滅亡的原因,而其姬卻在陛下身邊。臣認為:陛下即是知其惡,而不能除掉。」

唐太宗對這番話,表示了贊同,並予採納。可謂從善如流!

(均據清代程維周《人鏡類纂》)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