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故事與龍文化

2013年09月05日 20:03     評論»

◎龐進
 
【明心網】驪山西綉嶺頂端的烽火台我是登臨過數次的,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前不久為寫新著《大悟驪山》又登了一次,此次和前幾次又有不同。行前,我剛看過一部寫中國人文歷史的電視專題片。此片將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分成兩半,前兩千五百年,即從炎黃起,經堯舜禹到夏商周,人們敬畏上天,君王以禪讓的方式選擇接班人,人民過著清沌古樸、友愛互助的生活,社會安定而祥和;后兩千五百年,人們不再敬畏上天了,君王以神自居,殘暴天下,人間你爭我斗,相互虐殺,中國陷入「痛苦痙攣如羊癲風一般的周期性大震蕩」中了。而其前後的轉捩點,就在春秋戰國,準確點講,就是褒姒烽火戲諸侯從而導致周朝敗亡,即「一笑傾國」這件事。

關於褒姒的身世,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夏朝末年,有兩條龍來到王庭,自稱是「褒之二君」。夏后通過占卜得「漦而藏之吉」。於是,待龍離開后,就將龍遺留的「漦」即口水和唾沫,裝在木匣子里收藏起來。這個木匣子一直傳到周厲王末年,厲王打開觀看,一不小心,使龍漦灑流於庭,無法清除,眼看著化為一隻「玄黿」即黑色的鱉,爬到王府里去了。一個童妾恰巧碰上了這隻鱉,於是莫名其妙地受了孕,到周宣王的時候生下來一個女嬰。這個女嬰被扔在野外,褒國的一對夫婦將其撿回家養育成人,因貌美而獻給好色的幽王。之後,便有了”一笑傾國”的故事。

電視專題片的作者據此將龍和中國的命運聯繫起來,認為是「周幽王和褒姒,人的罪孽和龍的權勢,聯手送走了中國的敬虔時代」。從而向龍發難:「看吧,褒姒那淡淡一笑,豈不正是惡龍對整個中華民族極大的戲謔和嘲弄嗎?這個褻瀆上天、遺禍人間、被祖宗視為不祥之物的東西,後來竟然在神州大地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變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甚至將『真龍』冠于『天子』之先,一個個『真龍天子』就儼然取代了上帝。從宰相到草民,無不懷著恐懼和無奈的心情,像承受天災一樣無條件地承受著『真龍』的吞噬和蹂躪,又像期盼春雨一樣饑渴地期盼著『龍恩』浩蕩和『龍顏』悅色。」接著,作者發出詰問:「曾幾何時,神州竟落入了惡龍之手?曾幾何時,我們竟成了龍的傳人?」

這部專題片整體上是震聾發聵的。作者從信仰的高度剖析中國問題的癥結,給人的啟示豐贍而深刻,許多觀點我是認同的。然而,我覺得,該片對龍的認識和定位不夠公允和客觀。不錯,龍在中國,有象徵專制帝王的神性,幾千年來,也曾以張牙舞爪、猙獰蹈厲、耀武揚威、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面目為專制獨裁壯膽效力。這是龍文化中需要批判的隋性部分。但是,此部分遠非龍文化的全部。
事實上,龍的出現,比專制帝王要早得多,遼寧查海已發現距今八千年的龍,距今七千年到六千年的龍也先後在陝西、內蒙古、河南等地發現。這也就是說,早在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就開始以多元的方式創造龍,進而崇拜龍、敬畏龍了--在先民的心目中,龍是自然力的代表,是「天」的形象化。而專制帝王的出現則是春秋戰國以後的事情。是專制帝王們看重了龍身上具備的通天、善變、靈異、征瑞、示威等神性,拿去做自己的象徵物的。隨著專制制度最終被歷史拋棄,龍也必將失去象徵帝王皇權的意義,回復其作為神物、吉祥物的本來面目。

在中國,龍的象徵是全方位、全時態、多方面、多層次的。龍族中有惡龍、歹龍,也有善龍、祥龍。敬畏上天、奉行大道的炎帝、黃帝以及堯、舜、禹諸帝,就都有善龍、祥龍之謂。即使在象徵專制帝王的同時,龍也沒有和勞動人民斷絕關係。事實是宮廷有宮廷的龍,民間有民間的龍;帝王貴胄戴龍冠,穿龍袍,坐龍椅,乘龍輦,平民百姓玩龍燈,划龍船,喝龍茶,打龍拳:兩種龍儘管有交錯、有互滲,卻也同時並進了數千年。

至於「龍的傳人」一說,實源自中國人對自己遠祖的尊敬和神化。伏羲女媧被稱作「龍祖」、「龍源」,炎帝黃帝呈「龍顏」、「龍相」,舍其代表專制皇權的惰性部分,取其象徵多元集納、兼容創新、開拓奮進、造福眾生、與天和諧的精神底蘊,從而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圖徽和象徵,又有何不可呢?

這樣,再來看發生在驪山上的褒姒故事,我們就不會因「周之幽、厲,皆悖亂逆天,故有龍黿之怪」,而將表象神奇、內涵豐富的龍文化一股腦地否定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