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明成祖遷都北京 入主紫禁城第一人

2016年06月24日 6:47     評論»

劉曉北京紫禁城。(fotolia)

紫禁城。(fotolia)

1368年當上后,將金陵(今天的)定為首都,老家鳳陽定為中都,開封稱北京,北京改稱北平。此後,朱元璋也曾想將都城遷到關中地區,並派皇太子朱標前往陝西一帶考察,但遷都一事尚未有眉目,朱標卻因病而逝,朱元璋遂放棄遷都的考慮。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不久,決定將北平改為北京,並遷都北京。這再次體現朱棣的雄才大略,遷都北京不僅僅是因為北京曾是他做燕王時期的封地,可以遠離建文帝的舊勢力,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北京山川形勝便於就近調動軍隊,方便指揮,可以防範元代蒙古殘餘勢力,控制東北,並制天下。


長陵明成祖朱棣銅像(公有領域)

同時,他還把長陵建在北京,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天子守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和先帝陵寢都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此後二百多年間,「用南京控制南方財賦,用北京控制北方邊防」一直是明朝的基本國策。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在靖難之役時幫助朱棣的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為北方神,朱棣遷都北京,可以繼續得到助力。而且從風水上看,北京「山環水抱必有氣」,是一個理想都城。


玄武大帝像。(公有領域)

籌建北京城顯吉兆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開始籌劃營建北京的皇宮和城闕。

據《明史?成祖本紀》記載,當年,他下詔將於次年五月建北京宮殿,並分別派大臣前往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採購木材。

《明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在大臣到四川金沙江、白水江採辦木材時,眾人還沒有動手,便有若干大木滾入江中,等著運往北京。朱棣聞之大喜,便命名此山為「神木山」(在白水江邊),還在江邊建祠立碑。清代文獻對此事件也多有記載。有人考證神木極有可能是楠木。而這一神跡的出現,應是朱棣建都北京的吉兆。


《潞河督運圖》(局部)描繪了漕運的繁忙景象(公有領域)

永樂八年明成祖親征蒙古回師后,下令開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永樂十三年完工,從此北京所需物資可以從南方很方便的運輸。

永樂十五年(1417年)初,在準備工作就緒后,北京皇宮開始營建。從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故宮、天壇、長陵以及其它建築來看,當年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其設計者和建造者也絕非平庸之輩。

《明成祖實錄》載,到永樂十八年十二月時,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設完成了紫禁城等主要建築的營建,「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復于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是成。」也就是說,北京城的宮殿、太廟、社稷壇、天壇等,規制和南京的差不多,但是更加高大和壯麗,而事實正是如此。

故宮西北角的角樓與護城河(Czzhermit/維基百科)
故宮西北角的角樓與護城河(Czzhermit/維基百科)

金水河(Gisling/維基百科)

首先,設計者們為了廢除元代的剩餘王氣,採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以此來克制元朝剩餘王氣;同時還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將其作為明皇城的一部分。

其次,重建宮城和皇城,嘉靖時期(1553年)又修建了外城,僅築成南面一側。北京城的基本輪廓為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

北京城雙龍布局

現代研究表明,明朝人對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布局形狀,即一條水龍和一條陸龍橫陳北京的中軸位置。


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布局形狀,水龍示意圖。(網路圖片)

水龍以南海為龍頭部分,湖心島是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成龍身,什剎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

陸龍俯卧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天安門宛若龍吻,金水橋為龍的頷虯,東西長安街彷彿龍的兩條長須,從天安門到午門一帶是龍鼻骨部,太廟和社稷址如同龍眼,紫禁城恰似龍骨龍身,四座角樓好像是龍的四爪,伸向八個方向,景山、地安門大街和鐘鼓樓構成龍尾。正陽門好似一寶珠。通覽北京中軸線的古建築,呈現出巨龍鎖珠之勢,極富匠心。


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布局形狀,陸龍示意圖。(網路圖片)

永樂十九年(1421年),北京城正式建成,明成祖朱棣下詔遷都,南京城成為留都。朱棣成為紫禁城裡第一個主宰天下的皇帝,並在此衍宗社萬年之福,華夷綏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打造盛世鴻圖。@*

來源: 責任編輯:謝秀捷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