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吵我

2013年10月26日 9:52     評論»

【明心網】處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每天要講很多話,也會聽見很多話。還要從電視機、收音機里聽見很多人嘰哩咕嚕地講。但是,我們仔細地想一想:這些話的內容是甚麼?對我們自己和社會整體產生甚麼作用?如果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可能會很吃驚的發現,我們每日的語言互動中,居然是廢話的比例居多。而正面的、真心的、善良的言語進入我們的耳朵,卻是少之又少。

人不只喜歡講,也喜歡聽別人講,不僅可以滿足對他人的好奇心,更是可以附和一番、反對一番,以表示自己的立場。而在一來一往的言語互動中,一個社會思想的動態也就可以維持。聽與說滿足社會每個人心靈的供需關係。藉著生活中的交談,思想與思想的矛盾或融合不斷地產生。研究一個社會的思想,每日語言的分析絕對是一個最佳的切入點。

在古代,語言的使用是謹慎的。孔子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就是要大家慎言,少說多做。老子則教人要寡言。這一方面代表了君子內省的功夫,也顯示了人對於言語負責的態度。

可是,在現代傳播媒體的發展下,聽與說的供需關係被徹底地商業化。雖然衍生而出的是無數的商機與就業機會,人人都可以大鳴大放。每個人都藉著說話拚命擴張自己的立場,言語於是變得浮濫。為了捧住自己的飯碗、與撐住這個繁榮的景氣,話題得不停地被製造。

透過電視廣播,整個社會不停地講,但每一句話都減低了它的份量。如果要對每句話都仔細思考的話,人們很可能會發瘋。在不同意見充斥的環境中,人們被迫使選擇一個自己的立場,而對於別的東西則保持漠然與敵視。將自己的思想心靈封閉起來,再與其他的封閉心靈相互碰撞,這就是一個商業化的言談環境。人人似乎都想藉由言語尋求交集,卻又很難找到。人們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自我與外在發生著矛盾。

言語的泛濫也增加了溝通的成本,每個人必需得講更多的話來表達意見。人們在聽與說的固定模式中,互相地消耗。每天聽來聽去,講來講去,都是同樣的事翻來覆去。人對語言會變得越來越疲憊,思想越來越受到限制。更可怕的是,帶著惡意的思想言論會趁虛而入,因為聽起來新奇,有賣點。社會的人心就在衝突的言語中被扭曲。現代人的精神方面的問題,除了壓力外,不知是不是也和這個語言現象有關係?

學習沈默是一個必須的過程,不只是嘴上的沈默,連心裏也得寧靜沈默。與其多言,不如反問自己,自己為甚麼想說?別人想聽嗎?如果,我們的言語帶給別人負面的感受,那還不如不說。

如果人人都能學習當個傾聽者,社會自然寧靜平和。在傾聽中,可以發現許多秘密,在說話中只能產生執著。寧靜地聽一聽自己。傾聽自己的內心吧!@

來源:新生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