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的哲學

2013年10月26日 7:38     評論»

◎張錦梅

【明心網】日前重讀孟子的『動心忍性』,對照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遭遇,不禁深有所感,也驗證了古人的睿智。

孟子以古賢者為例,認為他們皆出身低賤,並且在艱困的環境中被舉用,最後有了不凡的成就,就是因為在「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考驗下,惕勵自我、磨練身心,故其以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是就以現代父母而言,卻往往以為幸福就是給孩子們最無微不至的呵護,所以孩子失去了做家事的機會;以為提供給他們充裕闊綽的物質生活,他們就能擁有最大的愛。所以孩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反映在生活中的真實情形就是,在家裡無法體恤父母,不能感恩;在學校里個個都是養尊處優,只要老師多一點要求,便無法負荷;同學之間的相處,也不能多替別人著想,稍有委屈,還會衍生許多衝突,這難道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所樂見的嗎?

台語有句俗諺:吃苦當吃補。說起來簡單,有幾個父母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小孩多承受一點挫折呢?「溫室的花朵」、「草莓族」的封號不也是這樣來的嗎?我們看到近幾年來自殺率的高漲、精神疾病的增加,正是由於對壓力的不堪負荷、對失敗的無能抗拒?

打擊或許殘忍,困難充滿挑戰,可是那也正是人生風景最瑰麗美好的經驗,失去了一步一腳印的汗水,同樣也失去了品味生命的真實點滴,何況你在奇峰險境里的遭遇,可能也正是你往康庄大道邁進的墊腳石,在我們無法預知的未來,如果你有機會吃苦,記得你將感謝;要是你遇上困頓,請把握機會,很可能通過考驗后,將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來源:新生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