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回不到泥土中

2013年10月26日 5:07     評論»

◎郁土

【明心網】不久前的一天,晚五時許,下班,在江蘇路、長寧路口的書報亭,花16元買了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3.12)。

之所以買這本雜誌,源於下午在單位閱覽室讀到雜誌中《我們的家底兒——中國家庭寫真(上)》這組圖文並茂的報道。報道中,攝影師們選擇了福建南靖縣的客家人、青海互助縣的土族人、四川茂縣理縣黑水縣結合部的羌族人、山西平陸縣的漢族人、寧夏同心縣的回族人、廣西荔浦縣與陽朔縣交界處嶺頭山的壯族人、貴州紫雲縣的苗族人、黑龍江撫遠縣烏蘇鎮人、上海人、重慶人、江蘇無錫人、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的蒙古族人、遼寧鐵嶺人、河北灤平縣人、陝西延川縣人、吉林安圖縣人、北京人的17戶家庭進行拍攝,模式是把他們所有的家當從屋子裡搬出來擺放在一起,全家人或坐或立於其中拍攝。藉助于這本雜誌,我在短短几十分鐘里,得以目睹北起黑龍江烏蘇鎮、南至福建南靖縣、西至青海互助縣這廣袤國土裡17戶中國家庭的全家福照片(包括他們所住房屋、房屋所處背景及全部家當)。

從中,我看到了故鄉山西人淳樸而親切的笑容,看到了福建客家人的生活情狀,也看到了與自己相去不遠的上海人的家庭。就想,如果攝影師選擇自己的家庭拍攝,會是一番什麼模樣?生活在老家的弟妹們的家庭,如果拍出來,大約和平陸縣地窨院中的那家農戶差不多吧?雖說他們住的是磚瓦房。說不出心裏是種什麼滋味,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我反覆地看這些照片,不過癮,複印,黑白的,效果不甚理想,故下班索性買了本,書報亭里最後一本,而我以前從來不買雜誌。

這些照片中,我最不喜者為城市家庭的照片,背景是千篇一律、滿目防盜門窗、到處晾曬著衣物的單元樓,外加現代化的傢具、家電,連自己住哪套房都搞不清楚,以至於上海那戶的男主人不得不舉著《房屋產權證》;而所有農村的家庭都為我所喜歡,他們的家當大多比較簡陋,其住處或為土樓、山洞、地窨院,或為窯洞、瓦房、蒙古包,但都比單元樓要順眼、有味。青海土族李七尕一家院子外面不遠處就是一座小山丘;貴州苗族王鳳國家住房的頂部清晰可見岩洞洞體;河北呂文才一家房子背後山頂上的長城歷歷在目;而最令我心醉者為內蒙古布德老人的家:一望無垠的藍天與同樣一望無垠的草原把畫面分割成了兩半,潔白的蒙古包坐落於其中,除了畫面中的家庭日用品及生產與交通工具外,周圍一無所有,他們的家該有多大啊。或許有人會覺得他們的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但我更清楚其中的艱辛與不易,因為我原來也是其中一分子。他們中一些家庭全家人一年的收入才幾千元,還及不上有些市民一個月的工資:而貴州紫雲縣水塘鎮格嘣村住在山洞中的小學教師王鳳國,一年的薪金才800餘元!但是,你從他們的臉上看到的是滿足的、平靜的笑容,那是真正的幸福。
  
他們與土地、山丘、草原、河流生活在一起,他們的根扎在泥土裡,他們是土地上真正的主人。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的衣著粗糙,生活簡樸;他們的全部家當加起來或許也不值多少錢,但每一樣都與其生活息息相關:他們的娛樂活動甚少;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從沒有乘過火車、飛機與地鐵;他們的活動範圍或許就在周圍幾十公里。表面看來,他們生活得太原始、太簡單了,但其實,他們的生活是那樣地實在與豐富!因為他們與土地、山川生活在一起,他們是大自然之一分子:他們就像是深深紮根于泥土中的白蘿蔔,鮮活而滋潤;而我們這些城市人,則像是出土很久、擺放于超市貨架上的白蘿蔔,乾淨得不沾絲毫泥土,卻失去了原來的鮮活,變得萎縮甚至空心。我們的日常生活看似紛繁複雜,其實單調之至;我們是連根拔起的蘿蔔,失去了與土地、山丘、草原、河流的聯繫,甚至連他們的消息也久也不聞了;我們已經不是大自然的自然而然的產物了,蛻變成了現代文明中的一顆顆螺絲釘!現代文明靠我們這些人在運轉,我們也須臾離不開現代文明。

我們再也回不到泥土中了!

(《文匯報》)

來源:新生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