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回不到泥土中

2013年10月26日 5:07     评论»

◎郁土

【明心网】不久前的一天,晚五时许,下班,在江苏路、长宁路口的书报亭,花16元买了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3.12)。

之所以买这本杂志,源于下午在单位阅览室读到杂志中《我们的家底儿——中国家庭写真(上)》这组图文并茂的报道。报道中,摄影师们选择了福建南靖县的客家人、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人、四川茂县理县黑水县结合部的羌族人、山西平陆县的汉族人、宁夏同心县的回族人、广西荔浦县与阳朔县交界处岭头山的壮族人、贵州紫云县的苗族人、黑龙江抚远县乌苏镇人、上海人、重庆人、江苏无锡人、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的蒙古族人、辽宁铁岭人、河北滦平县人、陕西延川县人、吉林安图县人、北京人的17户家庭进行拍摄,模式是把他们所有的家当从屋子里搬出来摆放在一起,全家人或坐或立于其中拍摄。借助于这本杂志,我在短短几十分钟里,得以目睹北起黑龙江乌苏镇、南至福建南靖县、西至青海互助县这广袤国土里17户中国家庭的全家福照片(包括他们所住房屋、房屋所处背景及全部家当)。

从中,我看到了故乡山西人淳朴而亲切的笑容,看到了福建客家人的生活情状,也看到了与自己相去不远的上海人的家庭。就想,如果摄影师选择自己的家庭拍摄,会是一番什么模样?生活在老家的弟妹们的家庭,如果拍出来,大约和平陆县地窨院中的那家农户差不多吧?虽说他们住的是砖瓦房。说不出心里是种什么滋味,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我反复地看这些照片,不过瘾,复印,黑白的,效果不甚理想,故下班索性买了本,书报亭里最后一本,而我以前从来不买杂志。

这些照片中,我最不喜者为城市家庭的照片,背景是千篇一律、满目防盗门窗、到处晾晒着衣物的单元楼,外加现代化的家具、家电,连自己住哪套房都搞不清楚,以至于上海那户的男主人不得不举着《房屋产权证》;而所有农村的家庭都为我所喜欢,他们的家当大多比较简陋,其住处或为土楼、山洞、地窨院,或为窑洞、瓦房、蒙古包,但都比单元楼要顺眼、有味。青海土族李七尕一家院子外面不远处就是一座小山丘;贵州苗族王凤国家住房的顶部清晰可见岩洞洞体;河北吕文才一家房子背后山顶上的长城历历在目;而最令我心醉者为内蒙古布德老人的家:一望无垠的蓝天与同样一望无垠的草原把画面分割成了两半,洁白的蒙古包坐落于其中,除了画面中的家庭日用品及生产与交通工具外,周围一无所有,他们的家该有多大啊。或许有人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我更清楚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因为我原来也是其中一分子。他们中一些家庭全家人一年的收入才几千元,还及不上有些市民一个月的工资:而贵州紫云县水塘镇格嘣村住在山洞中的小学教师王凤国,一年的薪金才800余元!但是,你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满足的、平静的笑容,那是真正的幸福。
  
他们与土地、山丘、草原、河流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根扎在泥土里,他们是土地上真正的主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衣着粗糙,生活简朴;他们的全部家当加起来或许也不值多少钱,但每一样都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娱乐活动甚少;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从没有乘过火车、飞机与地铁;他们的活动范围或许就在周围几十公里。表面看来,他们生活得太原始、太简单了,但其实,他们的生活是那样地实在与丰富!因为他们与土地、山川生活在一起,他们是大自然之一分子:他们就像是深深扎根于泥土中的白萝卜,鲜活而滋润;而我们这些城市人,则像是出土很久、摆放于超市货架上的白萝卜,干净得不沾丝毫泥土,却失去了原来的鲜活,变得萎缩甚至空心。我们的日常生活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单调之至;我们是连根拔起的萝卜,失去了与土地、山丘、草原、河流的联系,甚至连他们的消息也久也不闻了;我们已经不是大自然的自然而然的产物了,蜕变成了现代文明中的一颗颗螺丝钉!现代文明靠我们这些人在运转,我们也须臾离不开现代文明。

我们再也回不到泥土中了!

(《文汇报》)

来源:新生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