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楊:中國經濟真相輯(四)

2013年10月24日 23:22     評論»

◎曉楊

IV 從「股份制改革」說起

2001年7月7日,據大陸報載,根據國研中心在全國範圍內所作的一份調查報告,在股份制、國有和民營三種類型的企業中,股份制企業效率最差,甚至低於國有企業。

這份報告2001年初首先被海外媒體公開,有關方面為此重新在同年4、5兩個月時間里組織了一次內容相同的更大規模調查,結論還是這樣。其中所指的企業效率是以企業凈資產收益率而計的,民營企業這一數字的平均值達到13.95%,國有企業為8.11%,而股份制企業僅為7.79%。

這一結論顯然與國際上已普遍認可的股權結構與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是正相關係的定論相悖。最值得玩味的是,中國上市公司大多數是原國有企業通過股份制改制而來的,在剝離了原國企非盈利業務后組建的股份制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反而沒有原主體企業高,這很難作出解釋。報告中推測說,這隻能說明中國的股份制企業沒有真正按照股份制設置的要求來運作。

而最近國有銀行改革呼聲最高的仍然又是「銀行股份化」,那麼我們不得不認真追問一下「 『股份制改革 』 到底帶來什麼?」

富有意味的是在股份制方向提出來之初,苦苦尋求救世良方的理論學界曾經很是激動。很多大學紛紛設立「現代企業制度」一課,學生的學期論文中充滿了對這一深得「三權制衡」之妙的制度創新的嘉許與憧憬。

就在理論學者們還醉心於在紙上畫股份制公司體制管理圖時,深、滬兩地的「股瘋」悍然登陸,幾乎在一夜之間襲卷大街小巷。一直被理論界忽視的股份制的融資功能卻被眾多的企業經營者一眼看中、並充分利用。以至於在十年後在談國有銀行改股份制時,眾多的學者們憂心憧憧的說:

……股份制,只是被企業用來「圈錢」……

……沒有真正解決政企分開的問題,沒有解決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問題。因為
國有資本的利益與企業的經營狀況連在一塊,那麼國資股權就承擔著企業的收入風
險與破產風險,那它當然要參与經營決策。這樣政企難以分開……

……那些管理精英,他們對上自稱企業,對下代表政府,上約束不得其權,下過問不得其職,贏則損公漁利,虧則由政府承擔。結果國有企業的管理者的權責利不符,權力很大,卻不負責任。這種情況下無法不產生腐敗與權錢交易……

幾年不到,中國的實踐中,「淮桔」赫赫然 「成枳」。怎麼會有如此眾多的地方政府和企業熱衷於培育這種「枳」呢?說穿了就是因為各地政府和企業掌權者把「股份制改造」變成了一次對國有資產的大瓜分,或曰「社會主義的免費午餐」, 或叫「權錢交易」。 例子是舉不勝舉的,僅錄其一:

曾被奉為「股王」的深原野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股份制上市公司」,曾以「150萬元起步,兩年間凈資產增長60倍」的神話名噪一時。實際上當初的150萬註冊資本均系兩家國營企業所有,其中卻有40%被兩個個人和一個港商盜為其虛擬投入。之後幾易其主加上「空手道」花樣,公司帳目虛漲至420萬,港商取得了控股權。終於等到資產「升值」了2754萬后,董事們決定對「升值」部分進行變現處理並進行分配,其中個人股東247萬,幾乎沒有匯入分文的港商得2467萬,其中807萬通過各種渠道匯出境外。至原野上市前,港商的賬面投資以虛漲到6460萬(4550萬為國有企業做低價充資投入后的「升值」),佔全部股本的98.6%,而投資最多的國有企業只佔1.4%,而且是只是對公司決策沒有發言權的不參加優先股。

據國家審計署1994年對187戶大中型企業的國有資產流失測算,70~80%的國有資產流失責任在企業本身。

我們不能不懷疑,這一說法的潛台詞即:「70~80%的國有資產流入了個人或權力集團的腰包」。「監守自盜」是也。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行文至此,相信有起碼社會公德的讀者都會體味到兩千年前的這行詩句中的心情。我們還能指望「鼠」們管理好企業嗎?那麼股份制企業的效益下降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其實改制只是為「鼠」們提供了一個更加方便的機會而已。

光陰荏苒,九十年代末,開放雜誌上的這條新聞也就順理成章了:

「1997年,中國大陸的外逃資金是364.74億美元,時至2000年,外逃資本猛增到480億美元,而同期的外商對大陸的投資額才407億美元,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資本外逃國,僅次於委內瑞拉、墨西哥和阿根廷。而且外逃國外的資金也不是再行產業投資,而是進行消極儲蓄、家庭移民、子女留學、以及購房消費,其重要原因是他們的資產來源都是非法和不正當的。

「由於資金持有者無法將資金轉化為資本,只關心短期的消費,不關心長期的投資,所以,有人預言大陸的經濟正在重蹈十六、十七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的老路,將大量資金揮霍于消費領域,而沒有及時地轉化為企業資本,其後果就導致盛極一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國迅速衰落。」

在這裏不禁讓人聯想到另外一條消息,據稱,「中國近來初步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的局面」,然而事實情況是:

「中國水土流失在面積上已經達到超飽和狀態,所有能夠流失的土地已全部在流失。」也就難怪新增流失速度開始下降了。

那麼,對比于進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是否可有這樣一說:

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有賴於國有資產的帳面的流通以及與之相伴生的實質上的流失 (西方學者有名的「東亞無奇迹」論斷即是基於以上事實),而近年來放慢了速度是否意味著能流失的資產都已流完???

來源:新生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