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的迷津

2013年10月24日 17:40     評論»

◎佚名

何為學問?學問,實質上是觀念,現在通常指的是科學知識。學問,一學二問。學的、問的,全是別人的。有學問,就是肚裏裝有學來問來的知識。有了學問,再把學來問來的東西複製一套灌輸給來學來問的,就這樣學來問去,像傳染似的,科學知識就普及開來。為了統一人類的思想,專門興辦了複製現代學問、科學觀念的機構──學校,用星羅棋布的學校來傳播現代學問、普及科學觀念,這就是所謂的現代教育。

「世間人都迷,執著名與利,古人誠而善,心靜福壽齊。」(《洪吟》「放下執著 」)古人搞教育、做學問,注重為人之道,心性理性一致,德智一體,講德才兼備,以德為本,整個社會信奉「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重道德不縱慾,沒那麼多的需求、念想,也就沒那麼多事兒、那麼多活兒,用不著那麼多爭奪名利、尋求刺激、享樂的知識。學問、觀念也就沒有那麼繁雜。

現在是心性理性脫節,德智分離,學問第一,直接跟工作崗位、飯碗、錢包和各種待遇乃至整個生存條件、命運挂鉤。即使嘴上喊德育第一,骨子裡也是智育壓倒一切,好像沒學問比缺德更糟糕、更可怕,有道是「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種教育,教人科學化、知識化,思想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大重視、不大在乎道德了,就連知識、學問本身也變異了,幾乎完全成了發財之道,抓錢的文明手段,文憑也成了商品.賭技、嫖術等烏七八糟的玩藝兒,像《厚黑學》那種教人做壞事的貨色,也都成了時髦的學問。於是,學問之下,門庭若市,越是市場上看好的學問,人們越是趨之若騖,這早已成為現代教育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景觀。實際上,這種以引誘人求知識、做學問的形式,誘發、利用和加強人的各種慾望、執著心,用科學觀念來沖淡、排斥以至取代道德觀念,藉以統一、控制人的思想觀念的背後的東西是邪惡的。物慾橫流,唯利是圖,貪得無厭,享樂無度,需求越來越多,相關學問也就多起來,轉而又越發沉湎於無節制的物慾追求之中。

有人可能會問:「誰不想過好日子啊?」是的。常人都想過好日子。可好日子有真有假、有高有低,有個「度」,並不是像現代人想的那樣,得到的、消費的越多,享受的服務越高級,越好得沒邊越好。因為真善忍「這個宇宙特性在不同的層次對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要求」(《轉法輪(卷二)》)。人得遵守做人的道德規範。如果沒有了維持人類道德的心法約束,那人就不成其為人了。「人的真正生命是元神」,「元神是不滅的」,人不止一生。人一生中的福壽都有定數,是由人的德和業力的大小決定的,不是人想得到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如果消費過度,德消耗過多,造的業多,就會招災、折壽,下輩子會多災多難;「一點德沒有,那就得形神全滅」。再說,那也不是真正的好日子。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不是為了當人,」「人要返本歸真,這才是做人的真正目的」(《轉法輪》)。而現代學問與返本歸真南轅北轍,充其量也不過是教人混日子。

有人會說:「有了學問多充實呀!沒有學問也不行啊!」不錯。人不是不可以有學問,只是「人就像一個容器,裝進去什麼就是什麼」(《精進要旨》「溶於法中」),學問也有真有假、有善有惡,有個「度」。真學問夠用即可,假學問越多業力越大,那不是真的充實。人從娃娃開始就追名逐利,相互競爭,整天疲於奔命,也沒有多少精力和時間去想去學去問別的了,自己的本性被科學觀念埋沒起來,很難再產生返本歸真的念頭;失去心法的約束,人類的道德水準也就在不知不覺當中不停地滑了下來,最終將讓人都變成「拜物教徒」。其實,「過去的人一點也不比現在人不聰明。人的大腦所能用的那部分從來都沒有擴大過。只是我們現在的人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自己聰明。」「現代人一點也不比古人聰明」(《法輪佛法(在美國講法)》)。實質上,現代教育是一種變相的「愚民政策」,其學問,僅僅是追求慾望的暫時滿足,是淡化道德的短視假理,它沒有也不可能使人更聰明些,反倒使人在假象中迷得更深了。

一管之見,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來源:新生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