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之秘

2016年10月05日 18:04     評論»

中華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由上古得道真人(修道者通過修鍊達到長生不老的人)傳給百姓,依照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當江河不通暢,陰氣聚集不散,人體的筋骨就會瑟縮不通達,心情鬱悶不舒。有仙人創建了導引(一種略似舞蹈的系列動作,是為武術之始),傳與百姓,強身健體,所以和中醫的原理相通。後來,天無道(宇宙的秩序亂了),戰爭起,武術做為正義的保衛者,又有了搏擊的內涵。中華武術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在中華神傳文化中佔有重要一席。

中華武術的歷史

縱觀中華武術歷史,武術的表現形式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和歷朝歷代的特點息息相關。三千年前的周朝,射術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戰國時期武術多樣化,諸子百家皆察兵;因漢武帝喜愛,「角抵」式摔法(摔跤)和百戲流行漢朝;而海川百納的大唐王朝則將武術推到頂峰,劍術、武舞空前絕後;宋朝的邊境戰爭,推動兵器武藝和民間武藝的發展;明朝則形成十八般武藝,傳出以拳為代表的道家功夫;清朝內、外家功夫形成,拳術大興。

武德

相傳古人倉頡有四目,仿天上的文字創造漢字。「武」是會意字。從止,從戈。據甲骨文,人持戈行進,表示要動武。但是「武」字又是拆其戈,橫刃於止,是正字。所以不用戈,而用正,武是執行正義者,也就是天道的保衛者。

習武者必須修武德。初習者以吃苦行善,包羞忍辱為要;漸入淡泊名利,修心養性之階,然後可通曉因果,辨識正邪,方為一名真正的「武」者。有緣能悟者,還可通往神明,與道合真。

站樁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要學拳,須站樁。動則法,靜則型。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武術的站樁功有很多種,練法各異。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樁功。對樁功的不同理解,各門各派有不同的解說。從姿勢來說,大體分兩類,一類站的比較高,接近自然站立,一類式子比較低,膝蓋彎曲度較大。常見的有:馬步,天字樁,無極樁,梅花樁,七星樁。

長拳

長拳是中國拳派之一。洪拳、華拳、少林拳均屬長拳之列。該拳的特點是在出手或出腿時以放長擊遠為主,其動作撐長舒展、筋順骨直,有時在出拳時還配合擰腰順肩來加長擊打點,以發揮「一寸長一寸強」的優勢。它的內容包括拳、掌、鉤三種手型,弓、馬、仆、虛、歇五種步型,還有一定數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擺、掃轉、擊響等不同組別的腿法及平衡、跳躍、跌仆、滾翻動作。

形意拳、掌與武當武術

形意拳基本屬於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為摹仿一些動物的捕食及自衛動作而成,即所謂「象形而取意」,如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駝、鷹、熊、等等。形意拳雄渾質樸,動作簡練實用,整齊劃一,講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

八卦掌是內家名拳之一,它以八大樁奠定轉掌功法基礎,擰身圓臂轉掌,行步擺扣順蹚,繞圈走轉,動如游龍,翻若飛鷹。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橫、撞、扣、翻、托等。

武當武術與道教淵源甚深,道士學道,往往伴以練習武功。宋代以前,武當道士中就有武林高手。明初,在武當山修鍊的集其大成,復經數百年流傳發展,繁衍出許多拳種。除了太極之外,還有形意、八卦、太乙、兩儀、八寶、八極、八仙、乾坤、天罡、清虛、榔梅、奇門、天風、猶龍、閭山、龍門等眾多派別,還有數不清的奇兵異械和葯功的傳承。如今,武當武術影響也已波及世界各地。

南方拳

南方拳泛指中國大陸南方各省南方流傳的武術門派。其主要體系於明未清初時形成。流傳地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江蘇、浙江等。尤其是福建、廣東兩地,為傳統武術南方拳盛行的地區。南方拳種類繁多,主要門派包括洪家、劉家、 蔡家、李家、 莫家、詠春、 蔡李佛、南螳螂、佛家拳、虎鷹雙形拳等。各門南方拳雖風格各異,但大多都具備步法穩固、手法靈活多變、拳勢勁悍的特點。

北方拳

黃河中下游是中華古老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孕育了燦爛的武文化,包括各類北方拳種。北方拳種之技法普遍北方,拳種普遍瀟洒豪邁,講究協調完整、舒展大方、形健勁遒、動靜分明、氣力順達等。北方拳中除了查﹑花﹑炮﹑洪﹑華等長拳外,還有八極﹑通臂﹑翻子﹑螳螂﹑綿拳﹑梅花拳等不同風格的武術技法。天下聞名的少林又有南北之分﹐構成南拳北腿的特點。

太極和張三丰

張三丰是明朝道士,相貌雄偉特異,不論寒暑只穿一件道袍、一件蓑衣;有時一餐吃很多,有時幾天才吃一餐。讀書過目不忘,日行千里,出沒無常。古籍記載,張三丰北赴汴京途中的一個夜晚,夢見真武神君降臨,向他傳授拳法。次日黎明,張三丰被一群攔路搶劫的強盜圍住,便運用神授拳技打敗了這群強盜。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太極拳。

太極拳用勁不用力,其意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所以古代又稱長拳,原本十三式。取五行八卦之義。棚、履、擠、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太極拳以其「四兩撥千斤」的功夫,充分演示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大道,吸引了無數武者,雖成功者如鳳毛麟角,眾人喜其祛病健身的功效,至今仍盛傳不衰。

各式太極

太極拳自張三丰傳出,後經王宗岳、蔣發到清朝分流,形成現在以陳、楊、吳、武、孫、趙堡、八卦太極等各派,拳架風格各個門派既有共同點又有各自的獨特風格。陳氏善用纏絲彈抖之勁,爆發力強,外似處女,內似金剛;楊氏則舒展大方,柔和緩慢,虛實分明,動作和順,輕靈沈著。吳式太極拳是在楊式小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柔化著稱,但具有楊式小架靈、快、直、變的特點;武式太極拳源於楊式和趙堡架,姿勢緊湊,出手不過腳尖;孫式太極拳,又稱開合太極拳,強調「開手」、「合手」,它吸收了太極、形意、八卦三家之長,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敏捷自然,步法善走蓮枝步;趙堡太極拳的風格特點則是輕、柔、活、中、正、平、圓,輕在於靈、靈在於手、柔在於松、活在於節、中在於勢、正在於身、平在於穩、圓在於轉。八卦太極拳分四段,動作包括模仿不同動物,行步依循四正四偏,暗藏八卦。正因為上述各大門派相互各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才能流傳下來。

輕功

在傳統武功中,輕功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許多武術門派都重視身法的輕靈。故習武者,多有專門方法習練輕功。輕功習練方法各門炯異,以下僅為一例。

1、埋七口一人高之大缸於地下,缸口與地面平行,缸內埋滿細沙,缸之間距一丈余。
2、習武人身著鐵砂衣,布細砂袋於全身,內置鐵砂。
3、每夜習練從一缸跳入另一缸,每入一缸,即將缸中細沙拋出一把。
4、每夜將鐵砂衣中加入少許鐵砂。
5、練至可穿滿載鐵砂的百斤砂衣,從一口沙已拋盡的缸中一躍入丈餘外之另一口缸中。
6、將鐵砂衣中鐵砂日泄少許,直至空盡。飛檐走壁之功已成。

無論是經過外修或內練,得輕功後,不可有顯示之心,否則會招致功能散盡之禍。

木人樁法

詠春拳據傳起源於中晚滿清年代,由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後傳與嚴二及嚴詠春父女,詠春則授與其夫梁”_儔。”_儔因紀念其妻,故命名「詠春拳」。

木人樁法為詠春拳高級套路習練方法,以木材製造,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當作模擬敵人練習。鍛練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以及步法之靈活性。

達摩與少林

位於中國河南。它創建於西元四九五年,是北魏皇帝為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

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少林武術的起源,公推禪宗始祖達摩,達摩為南天竺僧人,具大神通,南朝時見梁武帝因機緣不到,折葦一支渡江北上洛陽,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創十八羅漢拳,連同經書,衣缽傳弟子慧可,世人難見。其中《易筋經》留存少林,為鎮寺之寶,後世僧人由此創七十二絕技。傳至隋末,少林十三武僧助唐太宗李世民敗王世充,少林武術名動天下。

少林武功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我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千佛殿是當年少林寺的練功房,到現在地堂上還有四十八個寺僧當年練功的遺迹;只見磚鋪的地面上留下兩行直徑約四、五十厘米的鍋底狀圓坑,一個個間隔約二米半,據說是眾僧苦心學藝,兩腳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苦練少林武功的真實史跡。

關鍵詞: 武術太極少林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