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 武當創絕學

2016年10月04日 17:26     評論»

來源: 

為找尋超越生死的大法正道,拋家舍業,歷經三十五年辛苦,足跡踏遍名山古剎,於古稀之年方聞大道。張三丰體會修道之艱辛,發大慈悲心,創拳。太極者,萬物之母,張三丰的太極拳內含大道天機,能逾越萬物,直通神域。

太極拳一上來就打破人的千百年形成的觀念,眼見不為實。太極拳動作緩、慢、圓,看上去發拳、發掌都很慢,可是卻能先打到看上去發拳、發掌很快的對方。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皆有玄機,所以人這邊無論怎麽快也沒有他另外空間的手快。張三丰在古稀之年「以單丁殺賊百余」顯非以力勝,太極拳讓人認識到人眼所見的局限:快與慢概念,靜與動概念,大與小概念,皆非是真。真正的力量較對人眼看不見,而他同時同地存在著,古人稱之為內功、內力。真正的功夫由內來,太極拳開內家功夫先河,精妙絕倫。

一、獨步天下

中華歷史的五千年大戲,武被灌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兵徵天下的歲月里,多少英武豪傑盡顯風流,要想有一身好武藝,要非凡的體力。武藝超群的多是秉承天賦,如西楚霸王項羽「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史記?項羽本紀》),抗金英雄岳飛「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宋史?岳飛傳》)。

到張三丰時期,已經形成多種門派,在中土廣為流傳,名揚天下的少林寺內就流傳著各種有著悠久歷史武術門派,因十三棍僧救唐王,使少林武術廣為弘揚。其中少林拳,行拳要勁力迅猛,勢大招沉,猶如狂風驟起,暴雨頃至,只見拳腳似箭,但聞風聲呼呼。

明末清初黃宗羲在《南墓志銘》中說:「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少林拳以其行拳勇猛而揚名天下,主要用於搏鬥,實戰中也是以勇猛取勝。有一種稱作內家拳,與少林拳截然不同,根本不用出拳,「以靜制動」,侵犯者一想出手,自己就撲倒在地,由宋代的張三丰傳出。

《張三丰全集》雲:「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三豐之後,有關中人王宗,宗傳溫州陳州同。州同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家之傳,盛於浙東。順治中,王來咸字征南,其最著者,靳人也。」

張三丰離開武當山,太極拳流入民間,二百年後,始有文字記載張三丰創內家拳。王征南是內家拳的一個傳人,晚年結識黃宗羲,成為好友,他一生收徒極嚴,內家拳的真髓只授予了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黃百家在《內拳家法》中說,張三丰精通少林功夫,創造一種與少林拳截然相反的拳法,名為內家,「得其一二者,足以勝少林」。於是,武學始有內家、外家之分,外家首推少林,內家尊崇武當。

「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足以勝少林。」(清黃百家《內拳家法》)

清嘉靖間《寧波府志》記載張松溪武功神奇,自言其法起於張三丰。

張松溪為人謙恭謹慎,像個儒生,身材瘦弱,好像衣服都撐不起來,有人知他有異能,每邀他一試,他總是謙讓退避。當時少林僧以少林拳勇猛而聞名天下,趕上有日本強盜,地方官府召集少林僧打擊日本強盜。少林僧聽說張松溪,求見,松溪隱而不見。一次,松溪看見諸僧習武,忍不住笑了出來,少林僧知道他是張松溪,於是要求比武。松溪一看躲不過,曰:「一定要比,要有鄉吏作證,約定死不追究。」少林僧同意,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一個飛腳踢來,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導彈隕空墮下樓,奄奄一息。眾僧驚駭之餘,甘拜下風。

張松溪家鄉的人多習武,年輕人總想和張松溪比試。一次幾個年輕人把松溪關到城中一個地方,拜曰:「今天你進退無所,一定要和我們比試一下。」松溪不得已,讓他們把幾個數百斤大石壘在一起,他們很吃力地把三個大石壘起。松溪說:我是一個無用的七十歲老人,讓你們見笑了。說著舉左手側而劈之,三石皆分為兩,其奇異如此。

另一人是王征南。王征南為人機警,得太極拳之後,絕不露圭角,如果不是非常的困境絕不發掌。《王征南墓志銘》記述他用太極拳退敵的兩個故事。

王征南早年從軍,一次夜出偵察,被敵方守兵抓捕,反綁在一個廊柱上,數十人守著他,征南撿了一塊碎瓷偷偷將繩子割斷,從懷中掏出銀兩望空而擲,乘看守的人去爭搶,征南逃出,數十看守急忙追之,結果,都自己匍匐在地上起不來。

又有一次,王征南獨自夜出,遇營兵七八人,他們抓住王征南讓他背重物,征南苦苦哀求免去,營兵不聽。征南走到橋上,扔掉背上重物,營兵拿刀想砍征南,征南徒手,營兵突然自己仆倒在地,刀也鏗鏘落地。王征南最後把他們的刀扔到井中,營兵取刀的時候,王征南已跑遠了。

王征南的技藝獨傳黃宗羲之子黃百家,黃百家卻沒找到好徒弟傳下去,哭泣道:我辜負征南先生的技藝,此術已成《廣陵散》矣!

二、夢玄帝,武當創絕學

《王征南墓志銘》記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

玄帝便是玄天,也就是在武當修道的真武大帝。據道書,玄天上帝為原始化身、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世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世為太乙真人;至黃帝時,下世為玄天上帝。古書記載,真武大帝為凈樂國王及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

《玄天上帝啟聖錄》說真武道成升天,又到下界,「七日之中,天下妖魔,盡皆收斷。人鬼分離,冤魂解散,逝魄超升」。又「玄帝千變萬化,為主教宗師。分身降世,濟物度人,無邊無量。洞天福地,無不顯靈。感應事蹟,簡冊難窮。」《玄天上帝啟聖錄?神將教法》講述乾興二年(公元1023年),黔州張孝寧的父親供養真武,凡事求籤乃行,件件靈感。孝寧效仿父親也供養真武,專誠不違。一次朝廷比武選拔武將,孝寧夜裡夢到「真武殿下河魁神將,親教槍法弓馬事藝,頓然神悟」。孝寧取得比武第一名,後授瀛州防禦使。

自古道家有習武的傳統,有許多修道之人習武,內外兼修。然而道家講清靜、無為,旨在返本歸真,視武術為「不急之末學」,也就是備而不用,歷來均少記載。加上修道之人多遠離世俗,其武功、絕技不耀於世間;而道家武功的功法與丹法、道法為一體,多以口傳心授,故鮮為世人知曉。因此對於常人來說,道家武術如同麟角鳳距一樣珍貴。

玄天上帝授命張三丰創太極拳,必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當今內家武術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其功理和功法,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沒有一個超出張三丰的太極拳理論。

三、運太極,萬化生於身

道家太極學說淵源流長,太極學說講陰陽兩氣。在沒有產生陰陽兩氣時是混沌狀態,叫無極,然後生出太極,有了陰陽兩氣,然後太極生萬事萬物。

張三丰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說:「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萬物。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

張三丰在此論述的太極,與他的《大道論》同出一轍。前面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這裏講二氣為陰陽,「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身「本有一無極」是「先天之機」,進入後天,成為「太極」。人的一動一靜,動靜相因,如環無端,是一個天成的太極。又說只有人的物質身體,並不能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神氣」才是人生命的主宰。而「神氣相交」,亦是一個太極。張三丰指出要傳他的太極拳法,先要明白這個太極原理:

「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張三丰說,學太極拳,為了給修道打基礎,而修道則以修心煉性為主。太極拳帶有內外兼修的很多東西,身體隨著變化,思想境界也得提高,人才能煉出東西來。不然的話,不修心性,心神不定,神氣不和,只學打太極拳架勢(套路),不能煉出真功夫。

「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外聚,神必亂之。心性不相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廢矣。學者須於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後混七二之數,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通暢,不粘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張三丰在《大丹詩八首書武當道室示諸弟子》中說,「尋真要識虛無竅,功夫只在意所到。往來順逆煉陰陽,升降坎離在顛倒。恍恍惚惚太極生,杳杳冥冥嬰兒兆。出玄入牝由自然,若忘若存守壇灶。」往來順逆煉陰陽,有意無意生太極,於是杳杳冥冥產出元嬰,這是修道者的真身。

人生存在太極陰陽之間,張三丰深入淺出,將太極在人身體內的形成機理揭示給人,明示太極拳與煉丹的關係。後人稱其著作為太極煉丹秘訣。

關鍵詞: 英雄張三丰武當太極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