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陰陽之道

2016年02月28日 0:51     評論»

2014-08-04 14:15

成都西北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澤及川西平原四十余縣一千萬畝良田,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這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蹟,也是中華文明智慧的一個碩果。

中國的許多建築與工程,往往體現了上古時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凡事以天地自然為師。其中又以的學術思想為集中代表,所以古代建築、工程多以合自然山水之情合「宇宙之道」為和諧之道,我們在都江堰也發現了古人的這些設計思路。

  春秋戰國時期,岷江水常常暴發洪水,禍民無窮,到了秦昭王時期,(約距今2250年前),秦國父子擔起治水大任,他們深諳易理「生生不息」之道,不以「克」的辦法來築壩堵水,而是著眼「疏」字,疏導即「生」,提出「深淘灘,低築堰」的利疏之道。使岷江水「生生不息」,順其性,就其勢而化解之。為此,他們首先在江心築起「魚嘴」,使岷江水一分為二,一為,一為外江,外江用以排洪,內江即分流岷江且用以灌溉,「一陰一陽為之道」,此為疏岷之第一法。

更奇的是在飛沙堰,為了使它很好地起到泄洪、排沙與調節水量的作用,在飛沙堰與離堆之間修了200米長的溢洪道使洪水流入外江,溢洪道前面修有彎道,運用迴旋流的理論,使江水形成環流,由於上游來水能量集中於此,所以環流形成的力非常之大,當洪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所夾帶的泥沙便流入外江,不至淤塞內江。

  這個飛沙堰通過渦流旋轉又將水「一分為二」了,一為濁(即陰),一為清(即陽),濁水流於外江,清水入內江引以灌溉,而這又暗合了周易的太極旋轉而生兩儀(陰陽)的最基本模式。

  為使岷江水「生生不息」,充分化解上游水勢和利用水資源變水害為水利,使岷江水的能量耗散與再生結構更趨合理,李冰父子又將內江水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最後以八條主要河渠分流於川西平原,與周易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模式如出一轍。因為周易的學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所以我想這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是我們的先人充分運用周易學術治山治水的一個成功楷模。 

  都江堰既成,川西豐衣足食,秦國國力大振,為終於統一中國奠下良好物質基礎,綿流至今,都江堰理水功能依舊,川人仍然受惠,「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是對李冰父子所建偉業的最好寫照。

  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高級官員席班達林近日考察都江堰後這樣評價:「都江堰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範」,人與自然完美結合即遵循自然之道,而此正是周易的精髓。中國古代的建築業以及很多工程中多合易理,恐怕也就是為了更好地達到「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效果吧!而這樣的建築物或工程無論從美學的意義、實用的效果、環境的和諧等等都將是最好的。

關鍵字: 陰陽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