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西方科幻電影都「看衰」未來?

2014年10月21日 8:42     評論»

2014-10-02 11:16

來源: 光明網

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教授、新車間創始人李大維等嘉賓就 「科技,將帶給我們一個什麽樣的未來」話題展開了探討。江曉原說,他看過近1000部西方科幻電影,它們對人類未來的描述居然都是悲觀的。這一現象,引起了白領和學生聽眾的興趣。

  「就拿近幾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來說吧,《黑客帝國》《2012》《阿凡達》中人類的未來都很不美妙。 「江曉原說,他在多次講座活動中希望聽眾舉出一個反例——有哪部科幻電影對未來的描述是美好的?但還沒有一個人能舉出反例,在「大家闖未來」活動中也是如此。

  江曉原分析說,西方早期的科幻作家相信世界會在科技的幫助下越來越美好,凡爾納是典型代表,他的創作活動是在19世紀下半葉。然而進入20世紀,科技的負面性已顯示出來。於是,西方人在享受科技帶來的發達後,也開始反思科學。對科幻作家來說,反思就意味著要寫出科技發展到很高水平後所展現出的惡的一面,其作品對未來自然持悲觀主義態度。人韋爾斯1895年完成的著名小說《時間機器》就是一例,主人公乘時間機器到達了公元802701年的未來世界,但那個世界卻是文明人智力早已退化,人被當作養肥了的畜牲隨時遭到獵殺的悲慘環境。

  對於江教授的觀點,李大維發表了不同意見。他認為科幻電影和小說不能作為展望未來的依據。他舉了個例子,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小說中提出了 「機器人學三定律」,但研發機器人的科學家大多「無視」這三條定律。 「科幻小說要吸引人,就得製造衝突,三定律正是為製造衝突構思出來的,和現實關係不大。 」在他看來,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可以用它行善,也可以用它作惡。

  不過,李大維的觀點遭到了江曉原的反駁。後者舉了蘇聯著名物理學家薩哈羅夫的例子:他40多歲時提出了發明潛射核導彈的構想——一種能避開敵方偵查、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武器,而到了晚年,他對這一構想表示了懺悔,因為這種科技成果一出現,就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威脅。據介紹,中國科學院已發文要求科研人員對其研究進行風險評估,如果對人類有潛在風險,應立即停止研發,並主動向上級部門報告。

關鍵字: 電影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